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1073(1 / 2)

“恭送。”

沈溪起身相送。

……

……

萧敬年已七十二,这次被启用,朱厚照对他异常礼重。

历史上萧敬是在正德七年被朱厚照重新征用,朱厚照在用人上已形成一种定势,基本上不会“记仇”。

同时,朱厚照用人基本能做到任人唯贤,在萧敬之事体现得很明显。

萧敬回归,让满朝文武始料未及,本都以为萧敬跟刘健、李东阳等人一样,已成为历史,谁知突然还朝,由他来执掌司礼监掌印之职,其自带的崇高声望让心有怨怼之人也是心服口服。

其他人没那资格,但萧敬却可服众。

萧敬不像戴义、高凤这样以忠厚老实而闻名,萧敬在弘治朝看起来老好人一个,但其实做事果断,处理大事丝毫也不含糊。

明孝宗朱祐樘不是昏聩之人,临终托孤时能想到萧敬,全在于朱祐樘认为萧敬有此能力。

“怎么会是他?他这回来,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吗?”

张永得知萧敬入宫面圣后承接司礼监掌印之位,是所有人最失望的那个,毕竟本来他以为自己升迁已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小拧子倒显得很淡然:“换作他人你可以不服,但面对萧公公,你有底气压过他?”

张永道:“听说萧公公回京后第一件事便是去见沈大人,莫不是又是沈大人在背后搞鬼?若非沈大人推荐,陛下不可能重新用这样的老人吧?”

小拧子这次坚定摇头:“不可能。陛下此事未跟任何人商议。”

“沈大人也不知?”张永难以置信。

小拧子道:“别不相信,陛下让还朝之人先去见沈大人,这是有先例的……唯有如此方能体现出陛下对沈大人的重视……你想啊,萧公公乃先皇时的老臣,不属于当前任何政治派系,此人回来,对沈大人有什么好处?沈大人要选的话,为何不找那些没本事的人上位呢?”

张永着急地道:“谁知道他怎么想的。”

小拧子没好气地白了张永一眼:“不过有人也在议论,说是萧公公年老体迈,哪怕回京也不会当太久掌印,总归有什么事情还得跟咱们几个商议。”

张永道:“之前看他身子骨还很不错。”

“不行了。”小拧子摇头道,“陛下找他,不过是临时凑个数,下一步让谁上位不一定呢。一个年老体衰的在咱上面,实在没什么好担心的,若是高凤或者李兴上位,那才让咱家担心呢。”

张永想了想,倒是那么回事,毕竟萧敬在朝中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这几年赋闲在家,也没谁去烧他的冷锅冷灶,回来后相对容易控制一些。

张永面带担心之色:“可他以前跟太后……”

“放心吧。”

小拧子笑了笑道,“萧公公是识大体之人,知道陛下忌讳什么,他可不会犯忌,难道他想不得善终?”

张永打了个寒颤,不再说什么。

小拧子则咬牙切齿:“经此之事,咱也该有点清醒的认知,陛下用人未必要从下面的人中提拔。过几天陛下就要往宣府,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想让陛下更加欣赏,最好是在陛下面前好好表现。”

“若萧公公下去了,你张公公的希望再次落空,到那时你就该好好考虑一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你自己有毛病,咱家可帮不上你!”

第二六二八章 熬出来了

萧敬被重新起用,时隔数年后再次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内官体系中,或许有人对此不服,但满朝文武对此基本没有意见,甚至连内阁首辅梁储都认为萧敬是此职的不二人选。

“还以为陛下会因当初之事心生芥蒂,现在看来陛下并没有太多计较,算是做到任人唯贤!”

梁储对这件事的评价非常正面。

当然梁储也会有些遗憾,萧敬被起用,在他看来刘健和李东阳也可以还朝执政。

梁储对于权位并无恋栈之心,使得他对于眼下自己首辅的位置不是很看重,一直觉得这职位应该是能者居之。

……

……

萧敬还朝,让沈溪轻松不少。

内阁中很多事已不需要来请示沈溪,完全可以通过梁储和萧敬协商决定。

随着王琼抵达京城,三边总督空缺带来的问题随之突显,而此时距离朱厚照出发前往宣府已没几天。

朱厚照打算带着王守仁一同前去,王守仁也被朱厚照当作三边总督的最佳人选。

沈溪却上了奏疏,直接提名宣府巡抚胡琏为三边总督。

朱厚照斟酌后,同意了沈溪所请,才不到一天时间便做出更迭,胡琏被钦命三边总制,即刻前往延绥上任。

这重要的差事,既没有从三边当地提拔,也没有按计划调兵部侍郎王守仁去,而是重用名不见经传的胡琏,多少让朝廷上下倍感意外,毕竟对朝中大多数人来说,胡琏是个“初出茅庐”的后辈,当然胡琏的岁数并不小了。

“胡重器没太多功劳,不过是在山东当了几个月巡抚,平息响马,又在西北帮陛下打理军务,但在中原领兵时瞻前顾后,故步不前,所建功勋甚少,如此提拔怕是人心不服。”

很多老臣觉得此事会引起朝中上下反弹,却未料连水花都没溅起一朵。

便在于胡琏本身也为西北军政体系一员,就算他跟沈溪有不同寻常的关系,算是沈溪的“嫡系”,但朝中大臣往西北安插自己人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相比于以往那些毫无建树的人来说,胡琏这方面已算行家里手,至少胡琏在西北打理军政时没出过差错,还协助皇帝完成平草原的关键一战,中原之战中也没犯过致命的错误,领兵取得不错的战绩。

王守仁在朝中声望更高一些,主要在于王守仁出身好,有个差点做阁臣的老爹,再者王守仁资历也更深厚。

王守仁跟沈溪是同年,相比而言胡琏进朝太晚。

事情公布后,王守仁没有任何意见,本来他对于往西北当三边总督不太开心,三边总督地位是高,但到底要去边塞过几年苦日子,王守仁更愿意留在京城当兵部侍郎,这绝对是个优差。

……

……

王琼回到京城后,兵部就算是正式脱离沈溪的掌控。

但其实兵部事务还是难以避开沈溪的影响,只是从表面上来说,沈溪暂且不用去过问兵部中事,涉及军务可以直接请示王琼,或者由王琼上奏请示,走通政司、内阁、司礼监、皇帝的流程。

王琼空降为兵部尚书,让兵部左侍郎的陆完最难接受。

陆完本来被看作是兵部尚书的绝佳人选,毕竟陆完在西北和中原两战中也立下大功,奈何皇帝属意王琼,让陆完看不到希望。

跟旁人不同,陆完能力极高,觉得自己身在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太过“屈才”。

就在陆完觉得自己于朝中将不会有大的建树时,左都御史洪钟请辞。

朱厚照没有挽留之意,同样也没有经过朝议便批准洪钟致仕,而接替他的正是陆完。

陆完空缺出来的左侍郎位置,朱厚照交给王守仁,如此一来王守仁“进了一步”,算是对他的补偿。

至于兵部右侍郎的位置,朱厚照做出个让朝野上下震惊不已的决定,让正七品待诏唐寅接任。

这消息公布后,朝野为之哗然。

“一个举人,就算是解元,却连进士都不是,能到兵部侍郎这种关键性的位置上!还是个年轻后生,论功劳不过是在平草原、倭寇和宁王之乱时做了一点不值一提的小事罢了!”

“简直败坏朝纲!”

就算唐寅是沈溪嫡系,很多人不敢跟沈溪正面碰撞,但因这件事实在是有悖朝廷规矩,使得朝中很多言官纷纷上奏,准备跟朱厚照“死谏到底”。

这件事闹开后,朱厚照对西去宣府多了几分顾虑。

朱厚照从萧敬那里听说此事后,也是火冒三丈,当着萧敬、张永和小拧子的面便直接喝道:“怎么就不行了?唐伯虎虽然只是举人,但以朕所知,他的才学不比那些进士差,他给沈尚书当了几年的助手,一直都兢兢业业做事,又帮朕平了宁王之乱,朕如此犒赏他有何问题?”

张永和小拧子哪里敢顶撞皇帝?

萧敬却算是老成持重之人,算是朱厚照的师长级别,不得不站出来:“伯虎年轻气盛,民间对他的放荡不羁多有传闻,旁人都当他是狂生。他在地方为官,言官或许不会多言,但现入兵部为部堂,只怕人心难服。”

朱厚照一听顿时很不爽,瞪着萧敬道:“萧公公之意,朕应该收回成命咯?”

萧敬很为难,他这次在回朝之后,发现当司礼监掌印比以前难多了。

以前有刘健和李东阳主持政务,他基本不用参杂太多个人意见,毕竟那两位是大能人,现在他面对的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朝廷,朝中最有能力之人居然不是首辅,这让他做事需要瞻前顾后。

萧敬道:“陛下或可跟沈尚书商议。”

朱厚照没好气地道:“唐伯虎就是沈尚书举荐给朕的,朕现在提拔人,还要反过头去跟沈尚书商议,这也未免太扯淡了。朕心意已决,就让唐伯虎当兵部侍郎,给他几个月时间,做出点成绩出来,若是年底前表现不佳,朕会考虑降他的职。”

……

……

尽管言官上奏,但没改变朱厚照的心意。

朱厚照说让唐寅当兵部侍郎,留了一定余地,那就是让唐寅在半年内做出成绩来。

于是乎到京城后一直很迷茫不知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的唐寅,就这么迷迷糊糊到兵部上任去了。

陆完离职,但王琼和王守仁能力都不差,带个唐寅绝对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唐寅曾在西北呆过,跟王琼和王守仁都不陌生,他到兵部后,王琼和王守仁对他倒是没什么成见。

唐寅正要按照朱厚照的吩咐在兵部大干一场,突然宫里传旨,让唐寅随同圣驾一起往宣府。

这等于是告诉唐寅,就算你要做出成绩,也不能留在京城,跟朕一起去宣府,朕说不定还能给你个机会。

唐寅一时间更加迷惘,只能覥着脸去求见沈溪,见到沈溪后苦笑不已,显然连他自己也没做好当兵部侍郎的准备。

“沈尚书之前说,在下可能外放地方做一任知府,在下不知心中有多感激,谁知现在……唉!”

唐寅很无奈,别人是没法上位而苦恼,而他却是为升官太快而烦扰。

这个兵部侍郎的位子,看起来他不能胜任,完全是皇帝乱来,但只有沈溪知道,其实唐寅缺的就是一点机会,还有一点自信罢了。

沈溪笑道:“怎么,这差事辱没伯虎你了?”

“哪里哪里。”

唐寅赶紧解释,“在下无此想法,在下曾说过,只是想在地方做官,能为朝廷效命就行了。”

沈溪正色道:“陛下给你的差事,是看中你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让你能更好的效命,这不陛下让你去西北,随驾君前,就是想利用你的能力好好做一番事情。”

唐寅试探地问道:“陛下是想到草原去晃荡一番,开开眼界,还是说又想跟草原上那些游牧民族开战?”

沈溪笑着摇摇头:“陛下不过是想整顿一下西北边防,你去后,尽可能用自己所学跟陛下建议,能把西北地方军政打理好,你回来当个兵部尚书都行。”

“沈尚书可真是折煞人!”唐寅脸上的苦涩更甚。

沈溪道:“现在是圣命难违,你就好好做事,大不了年底被陛下贬谪,到时候你跟我都没面子,还不如好好做事,真有成就了,谁敢小觑你?”

“尽力而为吧。”

唐寅低下头,面带苦恼之色,“这回可真是赶鸭子上架,不行也得行……”

……

……

朱厚照有识人之明。

唐寅的本事他看得清楚,至少钱宁、许泰之流跟唐寅无法相比,宣大之地那么多官员和将领,真正能跟唐寅相比的近乎没有。

现在的唐寅已不是外间所传的狂生,唐寅很内敛,除了施政经验不足外,能力和心态已基本能胜任朝中任何差事。

沈溪觉得不枉费自己多年栽培和提拔唐寅,总算看到一点成效。

随即朱厚照便要摆驾前往宣府,朱厚照走之前,仍旧没有召开任何朝议,只是下旨让沈溪以吏部尚书的身份监国。

不是以首辅监国,而是吏部尚书,等于说朝中大小事情都要先问沈溪的意见,如此一来梁储的首辅之位形同虚设。

沈溪随即上奏请辞,但朱厚照没给沈溪拒绝的机会。

六月初三,天气酷热,朱厚照踏上了前往宣府的路。

朱厚照此番出巡完全是为了找乐子。

他想整顿军务,又想把宣府当作另一个家,所以这次带了很多东西,光是车队就有三四百辆马车,加上随从人员和护送人马,人数过五万。

朱厚照跟沈亦儿近乎是游山玩水,路上行车非常慢,不过跟以前不同的是,倒没有一停就是几天,这次行程还算连贯,但也走了近一个月才抵达宣府。

“陛下,沈大人最近多番上奏,您都没回复,有很多事非要您处置不可。”

萧敬没有跟朱厚照一起到宣府,司礼监中随驾的是张永和小拧子。

而跟朱厚照奏报朝事的,基本变成张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