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坚低头看着胸口的半截箭羽,嘶声道:“你看我……还能活吗?”
祖郎取过一枝火把,举到石坚面前,这才发现石坚被一枝弩箭射穿了心口,就算神仙也救不活他了。他扬扬眉,咂了咂嘴。“这就是命啊。不过你还可以救你手下的兄弟。他们跟了你这么多年,没必要再给你陪葬,下令投降,我可以留他们一条命。”
石坚哑着嗓子笑了起来,鲜血从嘴角不停的往外涌。他盯着祖郎看了一会儿,点点头。“好!祖郎,你的确……不太像贼了,我把兄弟托付……给你,你要记住……你说的……话。”
石坚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眼中的神采也迅速黯淡。祖郎叹了一口气,伸手在石坚脸上轻轻一抹。
“一定。”
第785章 进步
太史慈蹲在陈败的无首尸身前,用手捂着嘴,心头涌过一股说不出的悲哀。
他中了祖郎的计,在山寨里守了一夜,等天亮才出击,却没找到祖郎的影子,耽误了大半天功夫,确认祖郎不在周围,他才意识到可能上当了,立刻率领队伍撤出山寨,追赶陈败、万秉等人。他生怕中伏,不敢走得太快,夜里又不敢行军,前后耽误了足足一天时间。
陈败、万秉都死了,连首级都没了,山谷间全是尸体,有一些被集中起来了,但大部分还散落着,有铜官山的,也有伏虎山的,还有石门山的,可以想见,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混乱之极的战斗,三股力量最强的山贼都参与了,而且伤亡惨重——这里躺着的都是青壮,是山贼中最精锐的部分。
太史慈不知道祖郎是怎么做的,但他觉得压力很大。祖郎不是孙策的旧部,他投靠孙策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他的表现却令人惊讶。这样的一个人会死心塌地的为孙策效力,那孙策又有什么样的实力?刘繇还以为孙策和袁谭差不多,现在看来,这绝对是一个误会,而且是一个致命的误会。
孙策还没出手,阳羡附近的山贼就被祖郎打得落花流水,许贡还能是孙策的对手吗?他表示很担心。一旦吴郡被孙策控制,刘繇就有可能腹背受敌。
“将军,我们怎么办?”徐岩走了过来,脸色苍白。太史慈站了起来,环顾四周,见部下的脸色都不太好,眼神也有些慌乱,有几个人甚至不敢直视他的目光。
“先掩埋尸体,然后追杀祖郎,为二位大帅报仇。徐岩,找几个认识严白虎、邹他、吴铜的兄弟,让他们去求援。再安排几个机灵点的兄弟去伏虎寨、石门寨看看,提醒他们小心,别遭了祖郎的毒手。”
“喏。”徐岩应了一声,转身去安排。
太史慈找了个地方,以石为几,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刘繇。
……
相隔数百步的山岭上,祖郎坐在一块巨石上,一边往嘴里塞干粮一边打量着远处的太史慈。太史慈只有千余人,看起来也很疲惫,但他的警惕性很高,身边有两百人一直保持警戒。其他人虽然有的在挖坑,有的在抬尸体,却没有人放下武器,连盾牌都背在身上,弓弩都上了弦,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阿白,你看啊,太史慈比那些山贼强多了。”
祖向站在祖郎身边,不屑地撇了撇嘴。“再强也不是我们的对手。校尉,我们杀下去吧,把他干掉就可以出山了。”
“出山?”祖郎回头看看祖向。“你在阳羡城里有相好?”
“没有。”
“没有相好,你急着出山干什么。别急,我的功劳还没捞够呢。”
“这三伙实力最强的山贼都被打残了,除了太史慈本人,还有什么功劳?”
祖郎抬起手,打断了祖向。“你觉得我们现在杀过去能干掉太史慈吧?”
祖向咂了咂嘴,没再说话。他们这两天也很辛苦,又是夜伏,又是奔袭,大家都比较累。相比之下,倒是太史慈休息得比较好,而且太史慈神勇,要击败太史慈的队伍不难,生擒太史慈本人可不太容易,说不定还要折损几个高手。
“别急,布置好陷阱,等太史慈来找我。”
“他会来吗?”
“他要是不来,就这么灰溜溜的走了,谁还把他当回事?”祖郎嘿嘿笑了两声。“我拖他几天,和他躲几天猫猫,等孙将军抄了他的后路,我们再收拾他。”
祖向连连咂嘴。“等孙将军出马,就算抓住了太史慈,这功劳也和我们没什么关系了。”
“蠢物,只要能抓住太史慈,我就有功。”祖郎站起身,拍拍屁股。“走,找个地方休息,养精蓄锐。”
……
孙策站在案前,看着甘宁解说太湖群盗的形势。太湖中有不少岛屿,号称七十二岛,大大小小的湖盗也不小。有一些人识相,主动投降了,有一些人却不肯轻易低头,还想和孙策谈谈条件。孙策把这件事交给了甘宁,甘宁在投降的湖盗中搜集了一些信息,绘成太湖形势图,呈到孙策面前。
凡到一处,先收集相关的地理信息,已经成了孙策麾下诸将都自觉遵守的原则,特别是对那些想独当一面的人来说。甘宁因为自身擅长水战的优势后来居上,对此更是重视,亲自负责,与几乎每一个投降的湖盗面谈,了解情况,多方参证,以免被人误导。
付出总会有收获,孙策对甘宁的表现非常满意,郭嘉、沈友对甘宁的印象也大有改观,就连一向对军事不太感兴趣的杨修看了甘宁绘成的太湖形势图,都难得地表示了认可,觉得孙策把这个任务交给甘宁还是很明智的,之前他可是没少说俏皮话。
“兴霸,给你半年时间,能荡平太湖吗?”
甘宁心中欢喜。他辛苦了这么久,就是等孙策这句话。牛渚之战,他表现了自己的勇猛,但只有勇猛是不够的,孙策对独当一面的将领要求很高,不仅要能战斗,更要能思考,有大局观念。这些天,他不辞劳苦的准备就是想让孙策看到他有这个能力。
而在这个准备过程中,他也的确有了明显的进步,连他自己都觉得受益匪浅。如果是一个月以前,孙策问这句话,他肯定一口答应,可是现在他对太湖群盗有了深入的了解,知道半年时间实在太紧了,贸然答应容易,万一到时候完成不了可就丢脸了。不仅丢他自己的脸,也丢孙策的脸。
“将军,水战对我来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太湖的水情我不太熟悉。春天到了,雨水会增多,太湖周边的水面会增加,原本是陆地的地方可能会变成沼泽,原本不能通船的地方可能会通船,形势会比我们现在了解的更复杂。半年时间荡平太湖,我没什么把握,如果说是实力最强的几伙湖盗,应该没问题。”
孙策笑笑,看向郭嘉等人,正准备说话,周泰快步走了进来,将一份文书送到郭嘉面前。郭嘉拆开一看,扬了扬眉。“甘兴霸,你还得抓紧一些才行,要不然就被祖郎比下去了。”一边说一边将文书递给孙策。
甘宁沉吟片刻,强按心头冲动,笑道:“山水不同,不可一概而论。郭祭酒此言,宁不敢苟同。”
第786章 务实为先
郭嘉笑道:“愿闻其详。”
甘宁目光一扫,见孙策面色平静中带着一丝期许,而沈友、顾徽等人含笑不语,分明有看热闹的意思,不禁心头恼怒,却没有发作。他知道自己书读得不多,又有做江盗的经历,为人所轻视,现在随孙策到吴,孙策又将平定太湖的重任交给了他,难免有人不服。换作以前,他会恶语相向,甚至拔刀砍人,可是现在他会用实际行动来反击。
这么多天的准备,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甘宁调整了一下呼吸。“夫子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无他,山静水动尔。山势盘旋迂回,树林掩映,但终究是静物,除非山崩地震,否则形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水战则不然,水情风向,变动不居,无一定之规。山地战之难,在于大军无法展开,目力难以及远,变生于肘腋,战出于仓促。水战则与此相反,看似碧波万顷,一目千里,实际威胁无所不在,水面之下是深渊还是浅渠,是缓流还是急流,谁也说不清,稍有差池,或有搁浅之忧,或有倾覆之难……”
甘宁侃侃而谈,从各个方面比较了山地战与水战的区别,虽然文采不足,但说得很实在,句句正中要害。不仅孙策、郭嘉觉得有道理,就连沈友等吴地人氏都觉得受益匪浅。他们了解太湖中各岛的形势,但具体到各岛周边的水情,他们同样一头雾水。
他们毕竟是士人,平时就算游览太湖也是由别人操舟引路,他们哪知道哪儿能走大船,哪儿只能走小船,哪儿有深渊,哪儿又容易搁浅啊。而对于水战,他们更是肤浅得很,远不及甘宁有经验。
孙策看在眼里,欣慰不已。甘宁最近很用功啊,功课准备得很充分。“兴霸,如果我猜得不错,这大概是论水战最充分的一篇,奉孝、子正,你们可曾见过论说水战如此精辟的文章?”
郭嘉、沈友不约而同的摇摇头。“闻所未闻。”
“兴霸,把你的这些意见写成文章,将来用作讲武堂的水师教材。牛渚作战的经过也要写下来,以后要养成这个习惯,每次作战都要进行总结,并形成文字,这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嘛。”
甘宁大喜,连忙躬身致谢。有孙策力挺,他就不用担心这些文人的刁难了。
“子正,上次阊门之战,你也要把经过写出来,越详细越好。”
“喏。”沈友躬身领命。“将军,我有个建议。”
“你说。”
“我想请马将军、阎将军协助。对步卒战术,我自信可以成文,但我对骑兵战术比较陌生,当时离战场也比较远,看得不太清楚,许贡旧部又慌了神,说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唯有请马将军、阎将军补充,骑战部分才能完整。”
孙策非常满意,转头看向马超。阎行统领义从骑,不在大帐里,只有马超随时随时跟在他身边。“孟起,骑战部分就交给你了,你是亲自执行的人。我对你还有一个要求。”
马超挺起胸膛,眉飞色舞。“将军请说。”
“遍查典籍,结合你们在凉州的实践经验,总结一下骑战的发展史。”
马超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了,眉毛跳了跳。“将军,我……可写不了什么史啊,这个……太重了吧?”
“你们这些精通骑战的勇士都搞不清楚骑战的发展史,还指望书斋里的书生?不要担心文笔,关键在于有没有真知灼见。也不要担心不够完善,只要言之有物,哪怕一两百字,也比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好。”
见马超还是畏难,孙策又激励道:“鉴往知来,鉴往不是目的,知来才是关键。黄大匠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研究出更好的冶炼术?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的是他梳理了南阳铁官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的资料,从中找到了规律。你如果能找到骑战发展的规律,再往前推一步,说不定就能迎来一个重大突破。”
马超转了转眼睛,有些心动了,只是底气依旧不足。他对骑战是很精通,可是对典籍却一窍不通,过去的骑战是什么模样,他也一头雾水。
“不要急,慢慢来,哪怕最后做不成文章,想想总是没坏处的。”
“喏。”马超挠挠头,很勉强的答应了。
祖郎驱狼吞虎,以一已之力搞得铜官山、伏虎山、石门山的三伙实力最强的山贼互相残杀,已经无法对阳羡产生重大威胁,孙策随即安排下一步的战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派人加强故鄣的戍守力量。
故鄣是原名鄣县,是秦时鄣郡的郡治,是鄣郡北部平原地区和南部丘陵地区的结合点。只是位置过于偏东,对西部控制不力,后来才迁到宛陵。控制了故鄣,就可以切断阳羡周边诸山与南部丘陵地区的联系,既能防止北部的山贼南逃,又能控制南部诸山的山贼北上。
孙策与郭嘉、沈友等人反复商量,最后决定让亲卫将郭暾任丹阳都尉,进驻故鄣。为了让他能顺利地履行好任务,孙策不仅让他带走了五百亲卫,还请沈友推荐一个熟悉当地民情的人协助他。沈友反复权衡后,推荐了陆康的儿子陆俊出任故鄣长。
孙策同意了。他本来就有意让陆俊出仕,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陆康年纪大了,不愿出仕,陆议年纪又太小,陆家目前还没有人在他控制的区域内任职,这对平衡吴郡势力不利。不过他也清楚,沈友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沈家和陆家有姻亲关系,沈家的沈鸾娶的就是故广陵太守陆稠的女儿,陆家得势对沈家没什么坏处。
孙策为此亲自去了一趟姑苏城,拜会陆康。陆康又惊又喜,带着孙策参观正在修建的郡学,又与郡学里的新招徕的一些学者见面。吴郡郡学原本在姑苏城中,陆康觉得城里太热闹,不利于做学问,便在城西七子岭选了一片地新建,既离城市不远,生活方便,又比较安静,登高观临,太湖风光尽收眼底。
这片地是陆家的产业,原本是陆康年轻时读书的地方,有一些房屋,已经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士子入住。听说孙策来了,纷纷出门观望,陆康为孙策一一引见。这些人有吴郡本地的,也有一些北方来避难的,以前这些人依附于各家,能不能吃上饭,全看主人家脸色,现在郡学招揽人才,由官府提供衣食,不少人便闻风而至,尤其是那些过得不太顺心的。
比如步骘和卫旌。
第787章 步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