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上其他人家认为挨着杨家的墓地能借点风水,趁杨家自顾不暇时,陆陆续续把自家的祖宗迁到杨家墓地,就算是后来没看过风水的墓地旁边,他们都认为是好的。是以,杨家现在的墓地跟寨子上其他人家的墓地是混在一起的,有杨家墓的旁边就有别人家的墓。今天准备去的墓地是解放后,杨东平爷爷奶奶过世新找的地方,就在杨家祖宅的后面,能天天看着自家祖宅,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杨家的祖宅在寨子中间,寨子是由三座比较平缓的山头组成,差不多3000多人,算是大寨子。以前各山头有一个寨子,由于人口增加,需要建新的房子,是以房子越来越多,竟慢慢融合到一起,合并成一个大寨子。
兄弟四人共有十个儿女,因这次是在家族内部提前通知,离得近的儿女能回来的都拖儿带女赶回来,林林总总也得差不多三十多人,因是要去祭拜杨东平的爷爷奶奶,早上八点在大伯家集合,拿上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就去了杨家祖宅后面的墓地。
这么多人走在一起还是很引人注目,比起大家族不算枝繁叶茂,胜在大家还团结。
“杨家大伯,又去祭祖啊?”
“你家又有啥好事了,这么兴师动众的,不会是天大的喜事吧。”这是比较熟悉杨家行事的知情人。
“呵呵~哪有那么多的好事,也就是这次孙子们难得放假,还聚得那么齐,就来给我家老爷子上上坟,也好让祖先保佑保佑孩子们工作顺利,学业有成。”大伯兄弟几个一路跟人客气,很快来到祖宅后山杨东平爷爷奶奶的墓地。
到了墓地,男丁清理坟茔周边的杂树杂草,女眷们撕冥币钱纸,等准备工作做好,坟前摆上祭品,点上香,焚烧钱纸以后,由大伯先站在杨东平爷爷、奶奶的合葬墓前说了一大段话,大意是孩子们现在都过得不错,还算有点出息,都是祖宗们保佑的成果,希望以后也能继续保佑他们云云。交代完毕所有人就依辈份年龄大小的先后次序拜祭,拜祭完毕,等祭品让祖先祝福后,大家就可以把祭品分食了。
等祭祀完路过半山腰的祖宅时,大家忍不住去里面看了看。
杨家祖宅依山而建在寨子中间的山腰,大块的条形石打地基,起堡坎,再在堡坎上修四合院,既实用又大气。方位坐北朝南,三进院子,从半山而上直到山顶都属于杨家的宅院,杨家大门外是一路青石铺成的马路,当时能并排过两辆马车,就是按现在来说,那也是可以过一辆卡车的。
以马路为分界,上面只有杨家一家,叫上坎;下面是无数当年靠佃杨家良田生活的佃农,因为人多,需要的房子也越来越多,渐渐形成村落,叫下坎。而现在早已不分上下,杨家祖宅在解放初期被老百姓瓜分,后因种种原因没能收回,现在也不了了之。每次杨家人经过祖宅心里都有一种遗憾,因为再也不属于杨家,而杨家后人只能各自在寨子外围修建新的家园。
大家先瞻仰了祖宅的大门,大门已经不剩什么,只有两边的门柱还在,门柱为方形,整块石头雕凿,又大又沉,上面有副民国时期汤恩伯题写的对联,能经过□□时期完整保留下来,估计当时实在是没有工具可以破坏。不过也不是一点伤害都没有,石柱表面到处都是深浅不一的划痕,扑面而来一股沧桑与凄凉。
杨家发家在当地虽然历史不长,但在民国时期出了好几位国民党将军,大门前的对联是1942年汤恩伯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时,机缘巧合撞见当时杨家老太爷过大寿,因为没准备,顺手题了副对联做礼物,杨家为了尊重就刻在大门上。
第二进,门也只剩两根门柱,石头雕凿,也保留下来。但是破坏得更严重,上面的对联全部被毁坏。因为破四旧时老百姓怕被牵连,连夜偷偷用凿子把字毁了,对于现在来说,真是可惜了。
站在大门前,杨东平想着杨家祖宅曾经的辉煌,现在的落败,新杨家的成长,感慨万千。
杨家其他人分散在三进的院子里,祖宅已经不剩什么,除了铺满石砖的院子,其它地方几乎都改变,看得大家很不是滋味,这种无奈的情绪很难抚平。
以前每次杨家的人来缅怀祖宅,这些住户全程跟随。也许是害怕失去,也许是因为愧疚,每次都小心翼翼地警惕与防备。而现在祖宅除了主屋,所有建筑都重新翻建,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地基,跟杨家再也没了联系,都是全新的,一砖一瓦都是他们的心血,心里早已没有了愧疚,也就没了防备。
杨家人在院子里转,住户很是淡定,甚至懒得看,各自忙自己的事。
杨家大伯几兄弟走在队伍最前面,被子孙们拥簇着,边走边对他们细细讲解杨家的历史,还有院子里的每一处,那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辉煌,还有生活的回忆。现在每看一次既有伤心,也有感叹。小辈们则用敬仰的眼神望着几位爷爷,这些遥远的事对于他们来说,那就像听故事一样精彩,没能感受那份伤感,但不妨碍他们的崇拜。
杨东平这辈都是从小听着祖辈的辉煌事迹长大,能倒背如流,早已没了新鲜。
耳边遥遥传来叔叔伯伯与孩子们的声音,眼睛则欣赏着石柱。石柱高约四米,呈青灰色,很大,雕凿完整,虽然经过岁月的洗礼,但是还是显得古朴大气,就算放到今天也不过时。石柱的顶端,雕刻得有祥云,祥云下面是几只蝙蝠,跟那个小屏风上的蝙蝠很像,数了数,五只。因为蝙蝠的位置有点高,看得不是很清晰,杨东平还特意去村民家借了根凳子,方便近距离观看。
认真对比一下,确实是一模一样。连翅膀的大小,眼睛的方位,甚至嘴巴张开的姿势都是一样。不禁在心里疑惑了一下,难道那个年代就有模板了?蝙蝠需要雕刻得一模一样?
杨东平记性很好,又认真观察了一下,感觉哪里怪怪的,一时又看不出。想及此处,既然有怪异,跟五福临门的蝙蝠应该不一样。好奇心大起,再度凑近五蝠仔细观察,终于发现哪里不同,有只蝙蝠的眼睛不同,这只眼睛是按阴阳雕刻的方法阴雕,其它都是阳刻,这只蝙蝠的眼睛为凹陷阴雕,看了看凹陷的大小,得有一跟手指粗细。在一群蝙蝠中,唯有中间那只眼睛不一样,很奇怪?由于凹陷得不是很深,不注意一眼还看不出,只有仔细看才能发觉,大意看也就觉得有点怪怪的而已。对比了一下自己的手指,下意识的按了下去,没有特别的事发生,但是感觉到蝙蝠有松动,这是有秘密?看了下位置高度,蝙蝠位置在离地三米五的位置,一般人根本注意不到,更不要说雕得还那么隐秘。
杨东平看了看周围,在这个方位周边几乎是没人的,马路下面的房屋都是朝南,朝北没有窗户,所以不担心有人看见。心跳有点加速,是肾上腺激素的自然反应,按捺住心情,一边观察着周边的形式,一边再探手用力按阴雕,几乎用尽了全力,终于把阴雕摁了下去,与此同时,耳边传来“咔咔”的轻响声,整只蝙蝠移开,重合到另一只蝙蝠之上,露出一个七、八寸见方的空间,杨东平凝神打量,早上十点多,阳光正好,里面是一个五寸大小的盒子。杨东平迅速看了眼周围,赶紧把盒子拿出来放进手上提着的袋子里,袋子里是酒瓶,拜祭完,其他东西除了装祭品的碗碟,只有酒需要带回去。还好杨东平手上这会有这么个袋子,不然盒子根本不知道怎么拿。
做完一切,杨东平赶紧再按阴雕眼睛把蝙蝠还原,凳子还回去,然后若无其事的跟上杨爸爸他们。
回到家,杨东平不紧不慢的跟家人吃完午饭,帮忙收拾完,才回到自己房间,有闲暇打开盒子,看一看里面装的什么。
盒子打开,露出盒子里的物品,满满都是绿莹莹拇指般大小圆润的翡翠,最少估算也得十几块,杨东平惊呆了。
“运气逆天了!”
第20章
杨东平禁不住睁大了眼睛,盒子是檀木的,有着漂亮的纹理及淡淡的清香,满满的绿色映入眼帘,晶莹剔透,如冰晶般的纯净,光泽细密,闪耀动人;翠绿欲滴,让人安神、平和;浑然天成般的打磨雕工灵气逼人;让人不自觉着迷。翡翠是山川大地的精华,是赐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现在满满一盒子的翡翠,还是惊到了杨东平。
人类的祖先认为玉石是一种充满魅力的美石,和大自然、宇宙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因而具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因美而敬,因爱而惧。
当我们觉得玉石美好,于是有了追求的欲望,说明人类单独具有了想象力和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赋予玉石特定的含义,则意味着人类具有了自由的信仰与寄托。
玉石是坚硬与美丽的,是上古先民最崇拜的地之精华,自然之力。特定赋予的含义从而产生了神鬼观念。表达了对玉石的信念与虔诚,随着历史的发展,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新的作用,经过岁月的侵染,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
看着盒中的翡翠,杨东平久久说不出话来,不知道怎么表达现在的感受,满脑子都是问题,为什么杨家祖宅的大门石柱里会有这样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谁放的?用处是什么?是留给后人?还是当年来不及取出!现在来说是算祖先的馈赠?还是自己的运气!
不管如何,杨东平都不打算声张,这东西因五福临门屏风而破解,那就是自己应得的。
东西放在石柱里起码几十年,一直都没人发现,只能说与其他人无缘,如果不是自己,翡翠也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也许不知道在哪个历史的长河里,才有一个杨家儿郎,或不相干的人发现。而现在,杨东平只想把这些东西藏起来,绝不能以此来试探人心,特别是亲人的,钱财动人心魄,也引人犯罪,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谁也不想去证明,现在的日子就很好,杨氏家族安定平和,大家和睦相处,公平竞争,没必要打破这种稳定。
想清楚以后,杨东平把盒子关上,找个地方藏了起来,然后淡然的下楼,去陪陪父母,因为明天跟安平就要回帝都,现在能一家人坐在一起,简单的唠家常,对于恋家的人来说,那就是一种幸福,岁月静好。
刚到楼下,就见大哥大嫂带着一双儿女来跟杨家爸妈辞行。他们一会就要回省城,早回去一天是要去大嫂家看看对方的父母,孝心也得是公平的,有爱情还得有尊重,家庭才能和睦长久。
见到杨东平, “三叔!”侄儿侄女很乖巧的叫人,因为大哥后面其实是还有一个男孩的,只是十几岁的时候出了意外,称呼大家也没再更改。大哥比杨东平大八岁,婚结得早,现在已有一儿一女,孩子被大哥大嫂教育得很好,很懂礼貌,该顽皮的时候皮,该守礼的时候守礼,这样的孩子都很招人喜欢,杨东平也不例外。
高兴的抱起小侄女:“小仙女,几岁了,平时在家都干了什么?”大的男孩今年六岁,小的女孩也三岁了,正是可爱的时候,杨家基因不错,都长得眉清目秀,粉雕玉琢,男孩性格外向些,女孩文静些。
“三叔,我今年三岁半了,妈妈说可以去幼儿园了。”小侄女好久没见杨东平,这会有点害羞,红着小脸靠在三叔的怀里,小女孩童话书看多了,平时高兴的时候还会自称为小仙女。
“哈哈,我们的小仙女长大了哟,都可以去上幼儿园了。”杨东平故意发出感叹声,惹得小侄女乐不可支,之前那点小羞涩也不见了。
大嫂在一旁补充道:“因为上班比较忙,看同事家差不多大的孩子都送去了幼儿园,自己也带女儿去学校试了试课,发现孩子很喜欢学校的氛围,连性格都开朗了些,家里商量后,觉得不错,国庆后准备先送去幼儿园。”杨东平听了也说好,孩子还是活泼点好,加上平时在学校有老师照顾,大哥大嫂也轻松点。
大家又聊了会家常,大哥他们就放下礼物准备离开,而杨妈妈也准备好一些家里自己做的酸菜,让他们带回去。
杨妈妈自己做的酸菜很好吃,每次大嫂回来都会跟杨妈妈要些,所以,现在杨妈妈都是提前准备好,走时再跟其它特产一起交给他们,礼尚往来,大家也不推辞,都是一片心意,别矫情了就好。
送走大哥大嫂,一家人就坐在香樟树下聊些家常,说了说拆迁的事,方案出来了,过段时间去处理就好,还说了些杨爸爸与自己的健康问题等等。
厨房锅里慢火炖着鹅肉,只要保证灶堂里有火,汤能咕嘟就行,偶尔去加根木柴,看看锅别干了。厨房有两口专门烧木材的土灶,有些饭菜需要这样的柴锅做出来才好吃,会更香。而且过大年一些祭品也需要大锅来处理,或者家里客人来得多时,这样的锅做菜最方便。
杨爸爸摆了张桌子在树下一边练毛笔字,一边听大家拉家常,一心二用,也不知道能不能静心写。
杨妈妈拿了一把香葱跟大蒜坐在树下剥,这些都是晚上做菜时需要用到的,趁现在剥好,炒菜的时候不耽误功夫。
杨安平拿了一本专业书坐在爸爸身后看,虽然学习进度会有影响,但是喜欢大家坐在一起的感觉,抬头就能看见彼此,真好。
杨东平也拿个小凳子坐在杨妈妈身边,跟妈妈一起剥蒜,蒜是自家种的,蒜瓣比较小,每次剥有点麻烦,有空的时候就多剥些,到时候还可以拿碗装好,放冰箱,下次炒菜的时候就不用剥,毕竟剥蒜也有点伤手,不说气味有点冲,对指甲也是一种考验。
杨妈妈先抬头看了下院子外一派繁忙的田坝,然后说道:“还好咱们家的田都租给别人种了,虽然没多少收成,但是清闲,不累,也挺好,毕竟我们年纪都大了,完全种不了,想起以前年轻的时候,为了多挣点,一边上班还要一边种田,真是恍如隔世。
杨爸爸刚举起的笔停顿了一会,一滴墨汁掉到了纸上,索性不写了,把笔放下,然后看着杨妈妈感慨道:“是啊,刚分家那会,家里也没多少东西,你又好强,不想让人说闲话,我们俩就白天上班,趁周末或者下班以后去插秧打谷子,现在想起来,真是对不起你,让你跟我吃了那么多苦。”
杨妈妈不自然的撇过眼睛,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说那些干嘛,都是一家人,干什么不是应该的,都是为了这个家更好。”按杨妈妈的性格来说,不是很喜欢说这些煽情的话。
杨东平听到这也点头说道:“是啊,我现在都还记得我们家的房子是我五六岁的时候修的,那时候家里已经有点钱了,但是修那么大那么好的房子还是不够,妈妈回去跟外婆,还有亲戚朋友借钱,建完房子欠了好多外帐,你们省吃俭用了好久,而我跟安平却什么都不缺,是你们的爱护让我们无忧无虑的长大,现在我们只想你们能享受儿子们的孝顺,享受生活,身体健健康康,长长久久的陪伴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