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豪门真千金三岁已黑化》TXT全集下载_29(1 / 2)

“要我说,是不是这话本是那个人写的?”

“我看不像。”刚开始这两人还压低声音,到了后面说得热火朝天,声音大了起来,此时就有其他人插嘴,把两人吓了一跳,看过去是个颌下有须的老人。

老人像是读过一些书,说话慢条斯理,“老夫刚刚也从鸣冤鼓那里过来,见着了那人,我猜到茶楼里会有人议论,所以过来听一听。”他抚须说道,“这种话本,得读过书才写得出来,那个告状的人写不出来这样的话本,再说了,要是他的话,还不如趁着老侯爷还活着的时候告状,怎么会拖到现在?”

“老丈说得有理。”

“那这话本是谁写的?”又有其他人忍不住问道。

老人肃然道“若是丰城的事是真,定北侯可犯下了不少罪状,其他人也都有一肚子的冤屈,有万千理由去写下这话本。”

老人说话不避讳,直接这样一说,如同一粒石子投入到湖心里,霎时间其他人都开始传了起来,《瞒天过海》的话本是真事,状告的是安平侯老侯爷,此时事情尚未明了,都用话本里的定北侯来指代过世的老侯爷。

“希望能如同话本里,可以给定北侯定罪。”

“是啊,那可是一个城的人啊,可怜见得,我当时听话本,就流了许多泪,觉得沙城的百姓可怜,现在一想到是真事,我这颗心都受不住。当时的丰城人该有多绝望,好不容易赶走了突厥人,打开了城门,本来以为是好日子来了,谁知道整个城的人都被杀了,太可怜了。”

“哎,想到都受不住,那个活下来的人也不容易。”

“作孽啊作孽,一定要好好看看这案子是怎么破的!不能让一城的百姓白死,就算是战功赫赫又如何?怎能如此行事!”

“我祖上是丰城来的,本家还有旁支都在丰城,所有人都在那场屠杀里去了,若是《瞒天过海》里的事是真的,就算是人死了,也得判鞭尸才行!定要为他们讨个公道。”

茶楼里的人因为鸣冤鼓响,愤慨议论着。

沈梦云在雅间里听得尽兴,尚且不知道茶楼里的议论,她这故事只听了一半,前面的没听到,打听出来还有书,去书肆买了一本精装版的话本。

她乘着马车回去,迫不及待从第一回开始看,浑然不知道,被她可怜的,破天煞孤星命运的那个姑娘,就是她自己。

此时的谢谨之与宁蓁蓁两人扶着一对夫妻下马车,不等到两人去接,夫妻两人的一双儿女直接跳下了马车。

写下了话本之后,谢谨之就告了假。

与宁蓁蓁一起去生父生母那里。

当年被抱走儿子,无论是谢子伯还是王氏,都心中不愿,但事情成了定局,对谢谨之的思念最多月下无人私语一番,从不在外人面前表露。

猛地见到了如玉公子,伴着贵女娇妻,谢子伯与王氏两人冒出的都是惶恐之情,觉得自己是泥地里打滚的,眼前这一对少年夫妻是天上的玉人,觉得自己的存在,都冒犯了两人。

知道了谢谨之与宁蓁蓁的来意,王氏的泪水就不曾断过,谢子伯更是眼中有怒火在燃烧。

被抱走的孩子被刻意打压,留下来的长女幼子,更是为安平侯所害。

当年夺子便是有怨的,但是想着这无缘的儿子能够过得好,也就压下了思念,此时猛地知道那孩子过得并不好,自己的一双儿女悲惨境地更是安平侯府所导,那夫妻两人咬牙切齿,惊怒交加,恨不得纵火烧了安平侯府。

当知道了谢谨之愿意认他们为生父生母,状告安平侯,让夫妻两人更是泪水一直往下淌。

被辱了谢玲,被伤了眼的谢水生,两人也是受尽蹉跎,知道了真相之后,要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这一家人当即收拾了东西,跟着入了京都,此时被谢谨之安顿在客栈里。

京都寸土寸金之地,客栈大都是大厅里兼做饭馆,二楼以上是客房,因为涉及到的事情阴私,谢谨之与宁蓁蓁两人出行没带下人,此时是谢谨之亲自办理的入住,等到给钥匙与谢家人的时候,宁蓁蓁注意到他的表情有些奇怪。

寻到了机会,到了后院角落里,与谢谨之说话,宁蓁蓁问道,“怎么了?”

“刚刚我听到客栈里都在说,今天阙门有人敲了鸣冤鼓。”谢谨之的表情有些发怔,“是丰城那场屠杀的幸存者,他要状告的是老安平侯屠城之罪。”

屠丰城这一段,在谢谨之看来只是坊间传闻,他在写话本的时候,对这一段处理就很为难,甚至觉得不应当写进去。

是宁蓁蓁直接让他空出来去写后面的,屠杀的惨状,包括那个瞎眼的妇人睁眼,都是宁蓁蓁写的。

想到了当时写话本的事,现在有人告状,谢谨之深吸一口气,“我以为坊间传闻是无稽之谈。”

那是汉人之城,而且当年老安平侯因为平定突厥,可以说是风光煊赫,除非是疯了,要不然怎么会屠丰城?

谢谨之只把屠城之事当做是坊间传闻。现在猛地告诉他,他与妻子合写的话本是真实,心中自然是波涛汹涌。

宁蓁蓁可以理解,对着谢谨之说道“既然这样,不如早些告诉他们。这这也是老天爷看不过眼。”

谢谨之的心跳都有些加快,垂下眼,说道“是。”

宁蓁蓁拍了拍他的手背,轻声说道,“莫怕,有人先告老侯爷,等会接着再告,这事定然像是话本写的那样,比我们想的还要顺利。”

话本里是圣上亲自过问,查明了当年真相,夺了定北侯的爵位,抄了定北侯的家,把家产的一小部分,给了那位状告父亲的假世子。

后面的事谢谨之不敢多想,不管面对的是什么,他都会承受下。

回握了一下妻子的手,心中温暖。

她助他良多。

此时二楼谢子伯、王氏还有一双儿女,都在一个厢房里坐着,表情局促。

这上房对他们来说太好了。

用了熏香,房间里是暗香浮动,家具也不像是他们在乡下用的,油漆都斑驳了,这里的家具都带着雕花,处处都透露出精致来,还有博古架上摆放了一只青花瓶,里面插了花枝,话开的艳艳。

事情发生的太快,他们跟着谢谨之到了京都里,这会儿终于有时间商议。

谢水生提出了,等会先让谢谨之与宁蓁蓁回去,他们四人直接去登鼓台告状,免得谢谨之告状了,要挨板子。

谢子伯看了一眼谢玲,“你也要告?”

“是。”谢玲的眼神坚定,旁人的吐沫让人痛苦,但是淹不死人,在知道真相之前就不愿嫁给那个闲汉,现在知道了真相,她只想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王氏捏着女儿的手,知道恨得是谁,反而骨子里都是无穷的力气,她越发心疼女儿,声音决绝,“等会你爹把写好的状子留下,等到他们回府了,我们就去登鼓台。”

不知道谢谨之什么时候回来,他们说的很快,短短时间,四人就达成了一致。

等到房门被推开,四人都是如出一辙站了起来。

谢子伯和谢谨之说话也有些紧张,手心里都是濡湿的汗水,“你……先回府里待着?状子和证据留下,我们看一看,你也累着了。”

谢子伯说完之后,王氏就不住点头。

谢水生也说道“我认识几个字,我等会把状子读给爹娘还有姐姐听。等到明日再拿出章程来。”

“不用了。”谢谨之说道,“我和娘子商议过后,择日不如撞日,等会就去登鼓台,擂鼓鸣冤。”

第68章女主是婆婆15

这阙门的鸣冤鼓, 一年也响不了几次, 今日里响了,就是天大的事。

一位商贾擂响了大鼓,自称是丰城逃亡子民, 要状告老安平侯,告他当年下令屠城, 并且把屠城的罪状推到突厥人身上。

因为《瞒天过海》这个话本,事情迅速被传开。

京都里没有看过《瞒天过海》, 没听过这个话本的飞快行动起来, 识字的急急去书肆买书, 不识字的跑到茶楼去听说书先生说书。

一时所有的茶楼,客栈, 食肆,甚至青楼之地,都说的是《瞒天过海》。

兵马指挥司里,也议论起来谢谨之。

“老侯爷要是真犯了事, 会不会也连累谢大人?”

“哎, 若是真连累了,可如何是好?”

“若是谢大人门楣没那么高就好了, 凭他的本事, 文能做文状元,武可做武状元。”

在众人唏嘘之中, 忽然有人说道, “《瞒天过海》里, 老定北侯偷天换日,和老侯夫人商议之后,直接抱来了旁支。会不会……”

这话一出,当即就炸了锅。

“这可是大罪,不至于的。一件事没办法瞒十几年。”

“是啊,世子与侯爷眉眼之间颇为相似。”

“幸好谢大人不在,若是听到这话,岂不尴尬?”

“这混淆血脉是罪,但是罪过也抵不过屠城之罪啊。如今都知道故事里的沙城就是丰城,是不是沈尚书家的千金是侯爷的‘破命者’,世子也是从旁支抱来的,毕竟和话本里说的一样,安平侯也一直没有给世子请封……”那人声音越来越小。

这人说的也是不少人心中的想法,也不知道谢谨之是个什么心情。

最为荒谬的屠城都成了事实,是不是代表了里面其他的事也是真实,谢谨之是假世子,沈梦云是“破命者”。

兵马指挥司口中议论的谢大人,正往阙门处走。

当谢谨之拿起了鼓捶时候,街上的人都看了过来,在鸣冤鼓旁边的官差更是在料峭的寒风里,背上出了冷汗,这辈子能经手几个大案?

“世……”

这世子两字还未开口,就是鼓声响起,重重地擂在鼓面上,宛若重击在人心上。

跟着谢谨之的有宁蓁蓁,还有衣衫褴褛的四人,在鼓声响起时候,五人一齐跪下。

原本围观的人大气都不敢出一声,这会儿更是静得可以听到针落地。

“草民有冤。”谢谨之敲鼓之后,也撩起了袍角,对着阙门跪下深深叩拜。

鸣冤鼓一年都敲不了两次,这第一次商贾状告老安平侯屠城,就已经足够骇人听闻;第二次身为安平侯谢赟的嫡子谢谨之要状告老侯爷,侯爷,一条条的罪状霎时间就传播开来,浪潮开始涌动,波涛汹涌。上午只状告了老侯爷,这一次是子告祖,子告父。

《瞒天过海》里写的是真的!安平侯府的老侯爷与老夫人定下计策偷换血脉,用了手段让假世子的亲生父母一辈子过得落魄。

随着鸣冤鼓的二次敲响,凡是买了《瞒天过海》这话本的书肆掌柜,几乎要笑得裂开了嘴,还有那原本就在讲这个话本的说书人,赚得铜子在布袋里叮咚作响。

此时有人腿脚飞快地跑入到侯府里,要把谢谨之几人到了阙门的事告诉侯爷与老夫人。

那人跑得飞快,隐隐有个感觉,侯府要变天了。

《瞒天过海》这个忽然风靡了整个京都的话本横空出世,谢赟就在侯府里如坐针毡,不知道这幕后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利剑指向安平侯府。

老夫人也急得更什么似的,两人看着话本,发现谢谨之的院子无人,再想着话本里“假世子”告状。额头上的汗水都出来了,他们的心情先是从空白,到愤怒,从愤怒再到惶恐,从惶恐又到了拒绝相信,甚至开始想如何祈求谢谨之,又觉得事情没有到那个地步。

该死的谢谨之究竟去了哪儿?

所有的情绪夹在一起,在听到了沈梦云回来的时候,谢赟还是在老夫人这里。

沈梦云噘着嘴,没有安平侯哄她,她干脆继续看话本,房间里用了银霜炭,她趴在贵妃榻上,脱去了绣鞋,一双腿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交互晃动。

如果要是谢谨之在府中,他们两人不会慌张成如此模样,因为谢谨之不在,反而多生揣测,甚至觉得会不会没去阙门,但是把所有的罪状都交给了某位御史大夫。

他们让人去阙门处等着,没见到谢谨之,反而是听到了自称是丰城遗民的人要状告老侯爷当年屠城。

这个消息当即让老夫人的眼皮子一翻,要不是谢赟扶住了老夫人,只怕又要跌到地上。老夫人醒来了之后,情绪崩溃地嚎啕大哭,“老天爷给了破命人,怎么还要亡我安平侯府。老侯爷都已经去了,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谢赟在知道了丰城遗民状告父亲的时候,一样是手脚冰凉,在老夫人昏过去的时候,他深入想了想,像是安慰母亲又像是安慰自己,“事情没有那么糟糕,父亲当年是打了胜仗,这事情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父亲在去世以前都已经安排好了。”

“当真?”老夫人干瘦有斑的手抓住了谢赟,眼里猛地迸发出光亮。

谢赟此时也想要从母亲那里得到力量,当时他的年龄太小,只知道有屠城之事,也知道父亲已经做了安排,现在冷不丁满京都都是那《瞒天过海》,屠城的事旧事重提,让他也心中难安,反问道,“母亲,难道你信不过父亲?”

“信得过。”老夫人抚着胸口,喃喃说道,“事情都过去了那么久了,当年又是胜仗,突厥人本来就生性残忍。”

“是,都是突厥人所为。”

“没错没错,就是突厥人做得,那是汉人的城,你父亲怎么会屠城?那人简直是荒谬,瞎胡说。”

“是有人要害你父亲,这都是什么人啊。你父亲是鼎鼎有名的大英雄。”

两人说着话,勉强安定心神吃了一些粥,就听说了谢谨之带着人去了阙门。

哐当一下,手中的碗筷坠地,房间里是静谧的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