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马头墙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10(1 / 2)

汪鸿里看了许多学生的画作,觉得小齐哥的作品最有徽州的味道。

青年的画已经完成了一大半,简素的马头墙轮廓初现,灰白为主色调,让人一点儿也不觉得寡淡。

汪鸿里目认真地欣赏着青年的画。

去年跟在青年屁股后头转悠的男孩稍微长开不少,脸颊的婴儿肥憋了下去,“鱼仔啊,是不是初三太辛苦没吃好啊?”

目不转睛正研究着画的汪鸿里听到小齐跟他说话,把目光从画纸上移开,看向青年。

“没啊,阿婆烧饭每天一个花样。”汪鸿里道。

“感觉你跟去年春天相比,瘦了。”画笔笔头的绿色被青年轻轻地点缀在画上。

汪鸿里捏了捏自己的脸蛋,没发现变化。

“可能夏天人就容易瘦。”汪鸿里笑嘻嘻的。

青年一边画,一边跟汪鸿里聊天,他们很投缘,但话题多数还是围绕着画画展开。

“哎,鱼仔,你别动。”小齐把画笔转到了左手,右手抬起伸向汪鸿里的头顶,汪鸿里不知道青年要干什么,听话的没动,他只觉自己的头发被青年的手拨了拨,然后又顺了顺。

“你头发上有片叶子。”

小齐拈着叶片的手伸给汪鸿里看,是柳叶。

“可能是柳枝上不小心落下的吧。”汪鸿里不甚在意。

陶徊刚走到南湖边,就看到了这副场景,明明是正常的聊天和普通的动作,却让他感觉喉咙一阵阵发苦。

汪鸿里宁愿跟来平山村写生的学生一起,也不愿意去找他。

阿湾冲进仁礼堂时很是莽撞,咋咋呼呼激动的像是他哥要离家出走一样,催促着陶徊去寻汪鸿里。

陶徊以为汪鸿里发生什么事了,听阿湾倒完话便立马从清池开始沿路找人。

青年和男孩在柳树下相谈甚欢,明明陶徊就站在一两米远的地方,汪鸿里却没有发现他。难过像散开的棉絮一样,堵在陶徊肺里的支气管中,使他的呼吸变得迟缓。不良情绪没能压住,直接把一张俊秀的脸变得阴沉。

陶徊没再看,掉头就走。

小齐每天都会搬着折叠椅在平山村里找素材画画,汪鸿里就跟着他跑,也不去纠结跟陶徊的别扭了。

顺其自然吧,汪鸿里心想。

可自陶徊和他从黄山回来之后都过了半个多月了,他俩谁也没找过谁。

陶徊一开始还憋着一股气,见汪鸿里没有像以前那样来哄他,反而冷静下来,每天在家不是研究着高中的书本,就是躲在楼上整理他爷爷留下来的老古董收藏。

汪鸿里白天跟着小齐看他画画,晚上和阿湾斗嘴打闹。脸上还是一副轻松愉快的样子,每每被阿湾逗笑,笑着笑着却是觉得心里有些空,像是皮囊和内里完全剥离了,皮囊看起来很快乐,心里全然没有快乐的感觉。

两个男孩的古怪连汪阿婆和陶奶奶都看出来了。阿湾才不管他们的别扭,他哥不去找陶徊玩,跟自己玩的时间便多了,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仁礼堂和敬贤堂、敬德堂靠的这么近,汪鸿里半个月内都没踏进过仁礼堂一次,陶徊也不过来玩了,汪阿婆决定做出一些行动让两个闹别扭的小孩和好。

“鱼仔!”汪阿婆在敬德堂的堂屋里呼唤着后院埋种子的男孩。

阿湾突然想把吃的西瓜子种到土里看它能不能长出西瓜来,汪鸿里觉得除非阿湾变成女娃这西瓜才能长得了。

用西瓜子种西瓜,真是好笑又令人无语的想法,但是无事佬汪鸿里只能陪公子胡闹,吭哧吭哧地正在挖土,汪鸿里听见汪阿婆叫他,“阿婆,怎么啦?”

“把叉烧包送去仁礼堂给徊仔!”

汪鸿里一听要他去仁礼堂,手顿时停下了刨土,神情有些懵懵怔怔的。

阿湾插嘴,“阿婆,你什么时候做的叉烧包呀!”小萝卜头抖了抖手上的土就要往堂屋跑去拿吃的,馋嘴娃阿湾耳朵灵的很。

“洗手去!”汪阿婆拍了一下阿湾的小脏手,“鱼仔!忙啥呢?”

“来了。”汪鸿里慢吞吞地从后院走来。

“这个你送过去。”

汪阿婆絮絮叨叨着,把装着叉烧包的袋子塞到汪鸿里手中。

“徊仔喜欢吃茶点,又嗜甜,叉烧包的肉馅里我还特地多加了点糖。我看你俩相互不理不睬好几天了,和徊仔怎么了啊?”

汪鸿里支吾着,“没啥,就是这几天看小齐哥画画没时间找他玩。”

“跟徊仔好好的,好朋友之间别老是你气我我气你,多好的兄弟也经不起这样折腾。”汪阿婆苦口婆心。

汪鸿里连连应着,把敬德堂到仁礼堂的几步路走的像一公里一样慢。

“鱼仔来啦?”陶奶奶正在打扫仁礼堂,见汪鸿里来了,打了个招呼。

“陶奶奶,我来送叉烧包。”

“徊仔在楼上呢,我喊他下来。”陶奶奶放下扫帚,上了楼。

汪鸿里张了张口,他准备直接把叉烧包给陶奶奶的,不知怎么的,也没阻止陶奶奶喊陶徊下来。

好久没看到陶徊了,这半月来,两个人都躲着对方,铁了心老死不相往来似的,两家靠这么近,愣是一面都没见上。

楼上的人噔噔下了台阶,转过雕花屏风,陶徊还是那副乖乖的好看模样,他平静地看着汪鸿里。

“你们玩,我去找李婶拿点东西。”陶奶奶提着篮子走出仁礼堂。

两个男孩一个站在堂屋,一个站在天井,大眼瞪小眼。

汪鸿里先忍不住了。

“我阿婆给你做的叉烧包。”他把袋子放到桌上,告诉了陶徊一声就想要走。

刚转身衣角就被人拉住。

“大黄不见了。”背后的声音闷闷的。

汪鸿里没再记怪着现在正在和陶徊冷战,心里一紧,又转了回去,“大黄怎么了?!”

“一个星期了,它就没来过仁礼堂。一开始我以为大黄在外面玩忘了,后来连着七天都没在村里见到它。”

“六阿公说,大黄可能丢了,不知道是被拐走了还是自己跑迷路了。”陶徊的眼睛有些红红的。

汪鸿里心里也难过,大黄陪伴了村里小孩这么多年,憨憨胖胖的小狗早就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了,“村里都找遍了吗?”

“嗯,找遍了。”

两人一时都沉默不语。

穿堂风吹的人很舒服,汪鸿里打破了安静,“叉烧包还热着呢,你赶紧吃,我先走了。”

男孩还没走出仁礼堂又被陶徊拉了回来,陶徊把一边木门合上,拉着汪鸿里走到半掩的门后,他的动作让汪鸿里猝不及防,还没反应过来呢就被陶徊抱了个满怀。

汪鸿里挣了两下没挣开,“怎么了?”

“我好难过。”陶徊带着委屈的声音让汪鸿里无端的又内疚了。

像是能共通一般,汪鸿里的心情和陶徊一样的低落,仿佛只有拥抱能缓解心中的迷茫,汪鸿里闭上了眼睛,什么也没想。

身体相触的温度慰藉了心灵,无声地融化了冷战的寒冰。

※※※※※※※※※※※※※※※※※※※※

汪阿婆老泪纵横:自己造的孽必须自己还,亲手撮合的必须亲手拆散(不好意思我剧透了嘿嘿)

第29章 远行

汪鸿里不知道陶徊难过的是哪个,也许是丢了的大黄,也许是半个月的冷战,也许两个都有。

男孩们相拥的躯体像是两株互缠共生的藤蔓,谁也离不开谁。

“我们以后可不可以不冷战了?”汪鸿里小声道。

陶徊没有开口,只是又把箍着汪鸿里的双臂紧了紧,汪鸿里说话的气息喷在他的脖颈处,仿佛羽毛一般轻柔,温温的热度把人心中藏匿的情愫勾出,陶徊舔了舔嘴巴,好似有东西扫在嘴唇上似的,有些痒。

“那你不能躲着我。”少年压低了声音。

汪鸿里赧然,“要不是你那个,我当然不会躲你啊!”

陶徊环着汪鸿里的肩,与男孩鼻尖相对,“哪个啊?”他作出无辜的样子,一双桃花瓣似的眼睛眨着,带着笑的弧度。

俩人的头靠的太近,汪鸿里的嘴唇感受到了面前人的气息,他不自然地把头往后昂,羞恼道,“我怎么好意思说出来?!”

陶徊笑盈盈地用嘴碰了碰汪鸿里的,“是这样吗?”

男孩被他弄得面红耳赤,松开了本来搂着陶徊腰的胳膊,“徊仔!”

“不舒服吗?”

“跟舒不舒服没关系啊!我们这样是不对的!”汪鸿里有些急,却不敢提高嗓音。

“为什么我们可以拥抱,却不可以做这个?和鱼仔你一起,我就会很开心。”

汪鸿里哑声。

亲情、爱情、友情,在人际交往中都是割裂存在的,每一种情感都会有相应的举动去配对,拥抱是亲情和友情的,亲吻是爱情的,人们通常都不会把它们混为一谈。

当这三种情感全部倾注给了同一个人的时候,该如何去定义呢,汪鸿里不知道。

陶徊的唇又覆了上来,软软的唇瓣在汪鸿里的嘴上蹭着,过近的距离令汪鸿里眼睛失焦,湿漉漉的舌尖舔了他嘴唇一下,酥麻的感觉直达心间,勾出无法忽视的悸动。

汪鸿里被拥的很紧,换气有点不畅,他微微张开了口,想要用嘴辅助呼吸。唇瓣间刚露出一条缝,陶徊的舌头就无师自通地挤了进来,凭着本能在汪鸿里的口腔里横冲直撞,汪鸿里傻了,呆呆地张着嘴任陶徊动作。

两个人都很青涩,磕磕碰碰的亲吻压下了汪鸿里心中的不安与纠结,带出隐隐的兴奋感,汹涌的快乐喷薄而出。

他娘的,不管了。

汪鸿里被亲的迷迷糊糊,决定自暴自弃。

大黄真的丢了。

直到暑假过完市一中开学,每天都会去仁礼堂报到的肥肥身影也没在平山村出现过。

陶徊很难过,但是他的情绪不会轻易地在人前表露,他只会向汪鸿里坦诚所有的喜怒哀乐,明显表现出来的是黏汪鸿里黏的更紧了。

处暑。

敬贤堂的盼春门窗紧闭,拉上帘子的房间里光线暗淡,黄花梨木架子床的帐子被放下,模糊的人影映在半透的白纱上。

盼春宛如一个安全的匣子,所有青春期隐秘的冲动都在这里释放。

“我们会一直相互陪伴的,对吗?”陶徊双臂撑在枕头旁,凝视着汪鸿里。

汪鸿里微微喘着气,嘴巴有些红肿,对陶徊点了点头,眼睛里水汽氤氲,像是蒙了层雾,得到承诺的男孩眸子一暗,低下头去含亲过了好几次的嘴唇。

陶徊吻的越来越老练,他熟门熟路地用舌头抵开汪鸿里的牙齿,缠住藏在里面的软舌吮吸,房间不透风,不断上升的温度烘的汪鸿里很是闷热,他歪过脸深呼吸,“让我喘口气。”

汪鸿里一侧脸贴到枕头上才意识到枕头已经被汗水浸湿,潮潮的不能再枕了。

两人交换位置,陶徊乖乖地躺在床尾,汪鸿里半****,倾身去碰陶徊的唇。

他们像是在玩一个永远也玩不厌的游戏,内容是爱,以亲吻的形式进行。

一中在市区,汪鸿里和陶徊申请了住宿,半个月回平山村一次。

开学的时候,汪鸿里阿婆、阿湾一家和陶奶奶都在村口送他们。阿湾很是舍不得汪鸿里,“鱼仔,你就不能一个星期回来一次吗?”肥嘟嘟的小脸悲伤的像是要哭。

“你哥哥高中学习很紧张的,每个星期回来不是折腾他吗?”汪鸿里他舅不同意。

“鱼仔,阿婆给你的钱别舍不得用,在食堂里买点好吃的。”汪阿婆拉着汪鸿里的手,她担心男孩在学校吃不好。

“放心啦阿婆。”

阿湾还是一副泫然欲泣的模样。

“两个星期过的很快的,又不是见不到了。”汪鸿里安慰小萝卜头。

“一定要回来哦!”阿湾强调。

“不回家我去哪儿啊?”汪鸿里见阿湾紧张兮兮的,有些好笑。

西瓜头的小孩撇撇嘴,伸进裤子口袋拿出了什么东西塞到汪鸿里手中,速度快的都看不清,东西不大,却沉甸甸的,汪鸿里要摊开手瞧,却被阿湾不大的手包住不放,“你上车再看!”小孩的脸蛋爬上了一点羞红。

“你爸妈每个月打的生活费都在这个卡里,现在你去市里上学了,就放在你手上。”

陶奶奶把卡递给陶徊,交代道。

“在外要小心,和鱼仔相互照应着。”陶奶奶一想到陶徊去上学,留下自己一个老太太在仁礼堂心里就难受,声音有些哽咽。

陶徊抱了抱他奶奶,“我会的。”

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而现在,十几岁的汪鸿里和陶徊也要踏上求学路了。

开往市区的大巴已经到站,两人提着行李走出村口的牌坊。汪鸿里转头看,远处挥手的身影渐渐缩成一排小点。

古老的马头墙安立在徽州阴蒙的天空下,等待着归家的人。

大巴载的多是去市区转高铁回程的旅客,有专门放行李的备箱。汪鸿里和陶徊上大巴的时候已经坐上了不少人,他们坐到了一个联排的座位上。

安顿好背包之后,汪鸿里突然想起来口袋里还有阿湾给的东西,他翻出来看,是一团用纸包起来的东西。

青团大小的纸坨被打开,里面是一个个金属硬币,汪鸿里数了数,一共十二块钱。纸的内层还写着字,狗爬似的字歪歪扭扭,只有一句:

“我把攒的钱都奉献给你了不要谢我!”

小孩“攒”字不会写,还是用拼音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