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出他话里的玩笑意味,一时间胜负欲冒头,薛眠不甘示弱的“反击”回道:“非凡本来就不靠云汉一家过日子,想闲一天的确很难。”
费南渡被他这番不饶人的话给逗到了,摇着头笑了笑,没再多言。正好两人的代驾同时赶到,司机上了车,薛眠正准备开口道别,却被费南渡抢了先:“要说再见了。”
“……”薛眠不禁愣了一下,这话怎么听着还有点伤离别的意思?
“我是说,”费南渡掐灭了烟头丢进身后的垃圾桶,回身道:“不忙的时候可以找我,打电话或者发短信。我有微信,一般只工作用,里面没什么私人内容。但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加一个。”
呃……有点突然啊。
薛眠真没想到他会说这个,虽然不过就是个微信,说到底也只是种联系方式,与电话短信并无本质不同。但眼下由对方主动说出要加自己好友,薛眠还是有点意外的。
连电话都互换了,加一个微信又何妨。薛眠拿出手机,点开自己的微信界面,转过去亮给费南渡:“好啊,你加我。”
费南渡看了一眼摆在面前的手机,大约是没想到薛眠会这么干脆,笑了笑,手机扫了好友,这便就加上了。
九月已至,天气开始有了秋的凉意。薛眠放下车窗让风吹进来,驱散着交缠在胸腔与大脑里的酒意。
手不自觉的摸出手机,点开了微信界面。
联系人列表的最上方是一个刚加为好友的头像,该怎么描述这个头像呢……第一眼看去是一片完全的黑,点开大图也没什么变化,但薛眠毕竟是个画画的,对于画面的构造与细节难免比常人敏锐一些。带着好奇的心以两指触上图片,一点一点将之放大到最大限度,看到一片墨黑色的背后的确有些其它光彩——一道弯着弧度的光,很细很淡,斜在画面的中间偏右处。但这样的一道光影在这样的一幅图上,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又好奇的点开朋友圈——
一片空白。
这哪里是没什么私人内容,根本就是连“内容”都没有。
薛眠不禁摇摇头,要是把这场互加好友看作一次“买卖”,就冲这结果看,他可亏大了。
虽然薛眠也不常发朋友圈,但偶尔还是会分享一些东西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他拍的一些有意思的照片。风景,人物,还有很多不经意的有趣的美,一片落在肩膀上的树叶,一朵形状很像兔子的白云。
而他的头像也要好看很多,深蓝的背景色,雪域高原上的浩瀚星空里一颗颗明亮的星辰眨着眼睛,那种星垂野阔、天地就在你脚下的感觉薛眠一直记得,所以这头像他两年都没换过了,足见喜爱。
翌日,天朗气清,秋高气爽。
这趟去英国的公差与以往不同,薛眠早在一周前就拿到了相关资料,并且也不是非凡内部的工作安排,而是由天创老总发来邀请,要他随一个特殊团队一起赴英。
北京市政府派出了一支专家领导班子,预备到英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以确定双方未来三年内在工业、商业、农业等方面的合作是否有可继续拓展的空间,因此这支班子的带队人员非同一般,是由商务部合作司与欧洲司的高级官员共同牵头。因为队伍人员较多,且又是出国考察,需要的随行翻译自然也多。可是翻译司里的大拿们人数有限,又都有别的任务在身,一时半会儿调不开人手,京府自然要临时请些靠谱的外援了。
天创作为翻译圈最资深的老大哥,地址又在北京,当仁不让的要为本次考察团输送翻译干将。薛眠作为外援中的外援,因为跟天创长期合作,出现在队伍里也无可厚非。但据崔绍群说,这次天创的晏总特地将薛眠点名在内,其实还有另一层用意。
什么用意薛眠暂时没工夫去想,收拾好行李,听了崔绍群半个小时的磨人交代,这便踏上了北飞的航班。
天创办公楼在偌大北京城的中心区位置,毗邻央视新楼,开车往□□绕一圈也不过二十分钟的车程,果然财大气粗,才能租得起这寸土寸金的金贵地界。
来迎接的人薛眠没想到会是这一位,一进天创大门,前台口已经站着位笑容可掬的男士。薛眠放下行李箱,率先上前伸手问好:“许老师,好久不见了。”
“可不是好久了嘛,总算把你给盼来了。”许明热情的上前握住手,勾着背将人往里迎,吩咐前台姑娘将客人的行李拿过来。
许明将人安置在会客室,拿茶水上点心忙得不亦乐乎。先问薛眠这一路是否都还顺利,又问了几句最近的个人情况,诸如身体、工作等等,事无巨细的一阵寒暄,倒有点长辈对晚辈关怀的意思。
寒暄过后就是例行公事了。许明之前已经给薛眠发去了这次考察工作的各项相关资料,如今见了面,少不了还是要当面再叮嘱强调一番。二人开了一场接近两小时的单独会议,许明自问该交代的都已经交代清楚,薛眠领悟力强,不必过多担心。想了想,准备带他去见见即将要一起合作共事的几位搭档。
所谓搭档,当然都是天创人马。这回许明足足点了八个随行,要放在翻译团队标准里看,已经是非常壮观了。
“来来来,人都到齐了吧?”许明提前让助理通知随行人员集合等候,这一头带着薛眠进了会议室,笑呵呵的给大家做起了介绍。
“这位是薛眠,不用多介绍了吧?你们里面有几个我记得还跟小薛合作过呢。”许明笑容满面的引着薛眠向众人道:“大家都别拘着,互相交流交流。从明天开始的这未来一周里你们可是要一起同进同退的啊,哪能这么害羞,一个个都不说话呢。薛眠虽然是非凡来的,但跟天创一直有往来合作,大家是一家人,你们到了外面可不能欺负人家小薛是单枪匹马啊,听见没?”
一席话将原本还有点尴尬冷温的气氛逐渐调动了起来,八名天创译员有男也有女,但年纪都是一水儿的三十往上,瞧着个个都是老成持重的中年风范,乍一看跟薛眠还真不是一个类型的。
“来,薛眠,这里有个人得给你好好介绍介绍。”许明将薛眠带到一人面前,笑盈盈的递话道:“这是莫遥,他是我们天创目前唯一的一个30后同传,业务水平相当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小薛,我给你透个底啊,那可是跟你有一拼的哦。”
(本章应该木有违规的内容叭,呜呜呜……)
作者有话要说:
又下雨了,嘤嘤嘤,袜子干不了了……
明天见!
——爱你们~
---------------
第171章 角斗2
==============================
所谓“30后”当然不是指出生于30年代,而是指其年纪刚好30,那就是比薛眠大一岁,算得上同龄人了。
莫遥五官长相不算拔萃,但面貌十分精神。一双细长的丹凤眼,生得一条褶子没有的单眼皮,这种极挑脸型的眼睛偏偏长在一张鹅蛋脸上,便凭空多了几分平易近人来。
来者是客,莫遥主动伸手过去,爽朗笑道:“薛眠没来之前许总已经给大家提前预报了好几天,之前总没机会见面,今天一见才发现果然不负许总一番盛赞,是位大好的青年才俊。”
“莫老师好,久仰了。”薛眠微微一笑将手递上,简单又不失客气的寒暄了一句。他嘴皮子赶不上对方利索,头次见面就被一个同龄人以长辈口吻恭维上一句“青年才俊”,实在有点接受不来。
许明招呼大家各自交换了名片,叮嘱回头在英国的这段时间务必要互帮互助,有活同干,有苦同吃。趁着大部队明天才出发,今天还有一点时间,老许主动做东请大家吃饭,寄希望于席间能把诸人的关系再拉近一点才好。
待聚完餐回到酒店已经是入夜,薛眠简单归置了一下行李,没多再忙别的,洗了澡早点休息。明天飞伦敦的航班是中午十二点,预计当地时间下午四点左右抵达,届时英方会设欢迎晚宴,翻译人员需要全部参加,而这也是本次行程里的第一场翻译任务。
次日一早,所有翻译人员在天创集合。专家团和商务部两司官员稍晚将统一前往机场,翻译团队则提前一步抵达。天创安排了车辆送机,许明作为大家长不放心,跟着一起上了车,用路上的时间又给大家上了一个小时的叮嘱课。
天创这边的八人小组早前已经选出了一名带队组长——三十九岁的老翻译郭涵。郭涵是小组里仅有的两名女翻译之一,人长得有点胖墩墩,但性格特别和蔼可亲,像个大姐姐一样,也是许明指名了当带队老大的人。
VIP候机室里有专门的休息房间,诸人在这里等专家团。负责两方联络的是市政府秘书处的一位章姓秘书,也是这次考察团的行政负责人。许明几天前曾带郭涵提前跟章秘书认识过,因此翻译团队如果有什么事,就由郭涵代表跟对方沟通联系。
十一点专家团抵达,章秘书通知郭涵带队到商务VIP登机口,在那里两拨人马第一次见面,各自问候后便先都提前登了机。这趟长途旅程要在天上飞十一个小时,虽然不是包机,但团队包下了商务舱,路上就有了足够的时间供大家加深认识。
这次考察团因为有政府官员的加入,出团性质就带上了一半的官方色彩。欧洲司三处的梁云处长与合作司的杭瑜学参赞是带队领导,其他六位分别是医药学、工业学、农业学、畜牧学、教育行业和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家,再加一位章平章秘书,算下来刚好也是九个人。
飞机一路向西,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不免让人周身疲惫。待航班落地,一众人先上了安排好的车去往酒店休息,准备稍后参加欢迎晚宴。
此时伦敦当地的平均气温只有十几度,体感微微偏凉,刚下过雨的空气很是湿润,带着雾都特有的清新香气。
晚上的宴会由伦敦市政府举办,地点选在伊丽莎白塔附近一座富丽堂皇的教堂式餐厅。由于此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官方层面国际出访,所以中方希望能保持低调,因此晚宴不接受媒体采访。
时间走向六点半,所有人从酒店坐上英方安排来接的车。大家已经提前换好了衣服,为尊重英方传统,男士们从衬衫到马甲再到外面的燕尾西装,全副武装一件不落,可谓细节用心。
从酒店到餐厅车程不长,没过半小时便抵达目的地。一下车,一座外形相当华丽的奶白色巴洛克三层教堂建筑率先映入众人眼帘。“教堂”占地不大,且位置比较隐蔽,旁边紧挨着泰晤士河,隐约可以听见码头渡轮传来的悠远汽笛声。
英方迎宾大臣是伦敦市长的特别代表Logan先生,也是伦敦市政府的高级文官。Logan随行带着四名官员,处处接待有礼,两方人员相谈甚欢,整场晚宴并不拘束,聊得非常轻松。到后来大家根据各自关注的领域不同,有区分的和英方人员开起了小会沟通,没过半小时餐桌上就只剩下了两三个人,其他的都散落在餐厅各处,互相交流着各自的内容。
随行译员在此之前已经提前做了分配,薛眠被指派给了负责教育条线的专家王得铭教授。王教授今年六十有七,长途跋涉的飞行让他身体略感不适,而他说这种场合不便请假,所以硬撑着从酒店过来参加晚宴。这会儿老先生脸色稍微有些不济,但精神头很好,一直在与英方负责教育的官员Evan做着密切的交流。
王教授投身教育事业已经四十余载,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发展。同时其本人也在大学担任授课教授,常年坚持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其间一共带出近千名优秀硕士博士,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其毕生精力,可谓诲人不倦,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这次考察团邀请王教授同行,就是想到英国取取经,一方面学习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先进教育经验,另一方面也想牵线搭桥做个媒,看是否能让诸如牛津、剑桥等国际一流大学与国内大学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双方往来学习,提升国内大学整体水平,也为中华文化更加走出国门打下一定的基础。
薛眠陪王教授与Evan做着密切的交流,期间老教授兴致勃勃,话题从英国工业革命聊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从中国汉唐盛世谈到故宫馆藏国宝,想到什么就聊什么,薛眠一边做着笔记,一边清晰迅速的给两方充当着沟通的桥梁。
欧洲司的梁主任和合作司的杭参赞不时在各处小会谈间来回穿梭,碰到有需要指导的就加入进去聊上一会儿。
“王教授一直冲在国内教育第一线,您的发言已经能代表大部分教育从业者的心声了。”梁云笑着摆了摆手,对王教授的聊天邀请婉拒道:“我们在您面前都是小辈,哪能班门弄斧。不过政策上的问题我倒是可以给您一些参考,但这个不急于一时,留到后面几天您参观完英方的学校后我们再行探讨。”
“那就先谢谢梁主任了,”王教授笑着拱了拱手,做了个中国传统的抱手礼:“回头我肯定要找时间单独麻烦您的,有劳有劳。”
这厢接风晚宴变成了分组聊天,两方人员收获颇丰,一席饭吃得非常开心,直到九点多才散。
次日开始,团队的行程安排基本上就是分队进行了,比如教育的、农业的、工业的,各自都有自己要见的人和要跑的地。薛眠跟着王教授一组,一早坐上了前往伦敦大学学院的接驳车,准备跟那里的接待人员碰头。
伦敦大学学院创立于1826年,在最新一轮的世界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十,是享誉世界的综合研究型大学,被誉为英国金三角名校,属于G5超级精英大学中的一员。
学校光听名字和头衔就已经觉得气派非常,而等真正到了地方才发现的确是所庄重大气、气派辉煌的综合教育基地。一座座如城堡皇宫一样的连排高大建筑,无不洋溢着浓重的欧式古典风情与韵味。巴洛克风的圆形穹顶,乳白色或铁血红色的建筑外墙,成片成片的碧绿草地,清澈的园中湖,还有来往穿行于林荫道上的各种肤色与面孔的学生。
负责带路并做介绍的是学院外事中心负责人Vanessa夫人,Vanessa早前几天已经接到了上级通知,安排其今天负责接待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贵宾。在得知王教授一行是想促成中英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展开可能存在的合作时,Vanessa表示非常欢迎和期待,这会儿好不容易等到了客人登门,当然是热情尽职的给来宾做起了详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