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1章(1 / 2)

贾放再一看,老童面前的书,不是别个,正是《万物之理》。

悄悄地看了一圈,贾放发现,这些匠人竟然人手一本《万物之理》,人人聚精会神地阅读,似乎都在啃硬骨头。

三爷,贾三爷!突然有人发现贾放进屋,这大厅里登时热闹起来。

三爷,俺在这书上看见了你说的摩擦,摩擦!俺懂了,俺都懂啦,为啥三爷一定要整那铜轨!

哈哈哈,当时觉得好稀奇,现在俺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啦!

铜匠则一伸手,赶紧拉住贾放,激动无比,三爷,好不容易看见您,讲讲,给咱讲讲,这定滑轮和动滑轮,究竟是啥子区别

贾放一挥手:大家不要急,一个个来,我一个个解答,个个有份,绝不落空。

刚刚在集市上被打击了一回的贾放,现在看到了工匠们不仅热捧这本书,而且渐渐能将抽象原理与日常所见的具体现象相互印证,贾放心里别提多安慰了。

老童,你去拿绳索,轮轴,木架,铁钉,咱们来做实验!贾放手一挥,大厅里人人欢欣鼓舞,不少匠人还一溜烟地跑出去,把他们的徒子徒孙都叫了来,打算一起听贾放讲道理,做实验。

片刻功夫,百工坊的这间大厅里挤满了人,看起来大家都不想做生意了。贾放甚至听见有人在身后说:是号称鲁班传人的那位小爷来了吗?让我见见,让我见见!

鲁班,公输班,战国时最有名的发明家,工匠们的始祖,据说后世木工所用的各种工具,如钻、刨子、铲子、曲尺,划线用的墨斗,都是鲁班发明的。

如今在百工坊,工匠们也都供了鲁班的牌位,求这位祖师爷保佑后世的徒子徒孙们,也能如他老人家一样,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难题,发明出更多好用的工具。

谁知,现在的百工坊,竟然把贾放叫成是鲁班传人,贾放是十足十地窘到了极点他真不是呀!

刚刚说话的那个年轻后生话音刚落,就被他的师傅照头上打了一记,开口斥道:你浑说些啥?人家贾三爷是国公府的贵公子,其实工匠一流可以比的人物。

贾放赶紧摇手,说:不不不,在下也是个人,和诸位一样的人,不过就是比诸位稍许多读了点书,平时又喜欢动手自己试试若各位在我的这地位上,能想到的,准保比我更多

这下工匠们全感动瞎了:三爷

国公府的小爷说他自己和工匠们是一样的人?天底下大约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可是三爷想出了这么多点子那,那至少是鲁班老祖在天有灵保佑的!也有工匠坚持己见。

贾放:好吧!正好给了我这个机会,宣传一下。

各位,我能想出这么这么些点子,其中也多亏了这本《万物之理》,大家可以看到,它虽然不是直接教大家做出些新的物件或是工具,但是它试图阐释的是这世间万物运行的原理,把它参透,我相信各位在以往做活计时遇到的种种疑难,也许就迎刃而解。

就算不能迎刃而解,这些原理也能给大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贾放大声说,我敢打包票,好好参透这本书,对各位的手艺,绝对有莫大的帮助这书也值得各位作为传家宝,传给子孙后代。

他不遗余力地为《万物之理》带货,顺便还提了一嘴他的潇湘馆:另外,我家藏书颇丰,各位如果有什么疑问,这《万物之理》上没解决的,也可以来问我。我去找找,家中有没有那本古籍上提到过,可以借给你们的。

三爷,这是真的吗?

我们也可以?

说真的,我们大字也没识上几个。三爷,这书我们能看懂吗?

贾放笑问道:那你们这本《万物之理》是怎么看懂的?

工匠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突然一起哄笑出声。有人大声说:去隔壁拉了个冬烘先生来给咱们一字一字地念,我们听不懂的地方,那人也不懂,说他一辈子没读过这样的天书

贾放想象了一下:冬烘先生这画面感很强啊!

后来还是坊里一个后生,认得几个字,和那先生一起合计着才把书上的字用白话跟咱解释。老童向贾放解释,咱们听了,也不大记得住,但大家各有各的法子至于我老童嘛,我就画旁人不知道的鬼画符

大伙儿又一起笑了起来。

贾放也笑,瞅着老童说:加把劲儿,哪天你要是识了字,能把你那些手艺都记下来,就告诉我,我帮你出书!

话说到这份儿上,厅里的气氛就更热烈了,大伙儿笑成一片,老童直接笑成傻子,他应当是做梦都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有个人承诺帮他出书

但贾放确实有这个心。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多是历代匠师以师徒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这样也一定程度导致各地区之间技术缺乏流动,技术迭代的周期相对较长。

很好,这件事当真可以计议计议。

谁知这时任掌柜挤了进来,一瞅见贾放,就跟见到了宝似的,大声说:各位先别缠着三爷,我这儿有顶顶重要的事要问三爷

三爷,您看您吧,好容易您来一趟,这些工匠却总缠着您问些不相干的事。任掌柜向贾放致歉。

没事儿,我乐意。贾放的回答正中工匠们的下怀,一时间一屋子的工匠都在大笑叫好,将任掌柜嘲了个满脸通红。

罢了罢了,贾放赶紧打圆场,老任,您快说,究竟有什么事这么要紧?

任掌柜赶紧叫人:把上次做的那个沙盘拿来。

沙盘模型?贾放真没想到这个,他总以为古代即使是有沙盘,也是军事方面的用途为主。但他老爹贾代善那里就真没见过这种东西,他自然以为没有。

结果百工坊拿出来了一件。

贾放一看,是港口码头的模型,还做得挺精细用蓝色的漆漆出一片水面,水面旁边是堆沙堆出陆地,以及用秸秆、硬纸做出栈桥码头和商船。

整个模型比例匀称,做工精良,贾放对这种制作模型的工艺很熟悉。

但整座模型上,最值得一提的,不是这精巧的手工,而是码头上出现的两道明晃晃的铜轨。这铜轨上还放置了一具小小的马车模型。

任掌柜见到贾放认真端详这铜轨与马车的时候,神情十分紧张,几乎屏住呼吸。

但贾放一点儿都没有流露出介意的模样,反而笑着说:当初我忘了提醒你们一句,这种轨道安置在码头、矿山这种地方最适合不过。看来你们自己也悟出来了。

任掌柜登时松了一口气,伸手推了推铜轨上的那座马车模型,模型十分精巧,一推之下竟然还能沿着铜轨慢慢移动。

这铜轨在码头确实是好用,以往只能装百石的车驾,现在装个千石也不在话下。任掌柜问贾放,但是,从靠岸的船上向下卸货的人工却依旧省不下来,而且这装了千石货物的车驾,运一个来回十分耗费辰光,所以小人就想来问问三爷,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办法自然是有的!贾放说,单轨运输自然耗费辰光,但只要在这单轨旁边再修一道轨道,马上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