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9章(1 / 2)

人都有好奇心,咱们大齐的羊毛制品样式新奇,他们买回去穿,学习制作方法都有可能。许问澜道。

裴栖算了一笔账,或者不用算账,就能知道,今年羊毛铺子的分红只多不少。

不过,想到羊毛生意马上就不是自己家的了,裴栖又调整好了心态。他们要这么多钱没有什么用处,还是让羊毛生意为朝廷赚钱。只要有个几分之一能用到百姓身上,都是好事一桩。

我这次过来,还让人带来一批糖过来,我想和外族人换些宝石。裴栖说。

我一定让官牙子给你谈一个好价格出来。许问澜道。

裴栖想和外族换宝石,他带来的糖,成色甜度都是精品,不少外族商人都想换裴栖的精糖,让裴栖的糖价涨了不少。

等回到甘陇县的时候,裴栖带回去不少彩色玛瑙、蓝宝石、红宝石、绿松石、猫眼石等。

裴栖将宝石分门别类,挑出品质最好的,打算送给他娘。

赵疏桐开始写奏折,将羊毛生意献给皇上。

裴栖的玛瑙和赵疏桐的奏折一起送到了尚书府,裴尚书读了赵疏桐的信,自己也写了封奏折和赵疏桐的一起,送了上去。

皇帝看过奏折,思考了一个晚上,允了裴家和赵家献上羊毛铺子份子。

第二天又把这件事情拿到了朝廷上讨论。

不少人早就因为裴赵两家羊毛铺子日进斗金红了眼,但是因为皇上在其中掺了股,没人敢起歪心思。

如今要把这个聚宝盆献给皇上和朝廷,不少人都觉得他们实在是太蠢了。

皇帝让人把赵疏桐的奏折在朝堂传阅。

赵疏桐奏折中分析了羊毛生意和外族人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将来可能会造成的影响,认为羊毛生意现在阶段不能让私人把持,因此要献出自己的份子。裴家人不光献出了自己的份子,同时也把铺子献给了皇上。

一些大臣看到赵疏桐的折子,才发现羊毛生意巨额利润背后的水竟然这么深。

裴家赵家这个时候不把份子献了,将来皇上必定会想办法收回。到时候,必然会伤了君臣情分。这个时候放手,在皇上心中留下了不贪财为国为民的好印象不说,将来发生什么事情,皇上必定会顾念他们几分的。

而赵疏桐建议在甘陇县开设织造局,管理大齐和羌人羊毛、羊毛制品买卖,一下子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

织造局这个巨大的利益,许多人都不希望再落到赵疏桐手中,不同意把织造局建在甘陇县。

他们以甘陇县地方小为理由,建议皇上将织造局建在大的城市里。裴尚书想为哥婿争取,皇帝折合了一下朝堂的意见和地域远近,打算将织造局选址在甘陇县的上府钦州府府城。

作者有话要说:感谢在2020-08-25 22:48:21~2020-08-26 18:41:3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大猫 5瓶;丹丹不是箪箪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17章

天降政绩, 钦州府知府接到皇上让他督造织造局的命令,马上寻来能工巧匠,建造织造局的府衙。

对送他政绩的赵疏桐, 钦州知府充满了好感, 还给赵疏桐写了一封有些肉麻的感谢信。

赵疏桐人在官场, 也不好太高冷。对知府大人真情实意的信,也回了些干巴巴地夸赞知府大人贤明实干的信回去。

赵疏桐也收到了皇上的嘉奖。

赵疏桐在甘陇县上任没多久, 皇上暂时没有升他的官职,奖励了他白银万两,布料、首饰、奇珍若干。

京城的羊毛铺子交上去之前,所有的账目都整理清楚了,入股的三家秋季之前的分成银子还是照常发,赵疏桐和裴栖又分到了二十万两分红。

裴栖将明年给许问澜的十五万两留出来, 其余的五万两, 让他娘在京城给他买成庄子和土地。

裴栖嫁进赵家都两年多了, 他们还没有置办公中产业,现在家中人口简单,赵疏桐不在意裴栖管着钱, 还可以这样做。等将来家中子孙多了,发月钱总不能还让裴栖掏钱, 外面的人要是知道了,说不得还要嘲笑他们小门小户没有规矩。

赵疏桐不想包揽将来孙子曾孙子的前途, 但是对赵竹心这个儿子以及将来会出生的子女还是尽心的。

正好收入了这么大一笔钱, 与其放在家中占地方,还不如买成地,将来供应公中。

赵疏桐说什么,裴栖都同意。

将来小红薯要出去和媳妇过日子, 他们作为父母在钱财和产业上总不能吝啬。

裴栖二哥今年秋天的时候外放期满回京,织造局还没有建造好,官制内阁正在讨论,皇上将裴家交上来的铺子,暂时交给了裴栖二哥打理,默许了他将来进织造局。

裴家铺子除了主人换成了皇上,又把掌握羊毛清洗染色技术的人换到更隐秘安全的地方外,其他的都没有变。依旧是车水马龙,来往商人无数,每日的交易让人眼馋的流口水却不能伸手。

裴慎那老东西当初不是挺有气节的,现在皇兄当了皇帝,还不是对着皇兄讨好谄媚。远在西北的楚王继续逮着裴尚书继续批判。

王爷,慎言。蔡先生提醒他,皇上虽然是楚王的亲兄长,但楚王背地里非议皇上是不敬。

先生,我在讨伐裴慎那老东西,可没说皇兄。

王爷,你可是嫉妒裴尚书的运道。

我嫉妒他?本王一出生,就站在了旁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裴慎哪里值得本王嫉妒了。

那就是记仇了。王爷,那事儿都过去五六年了,您怎么还一直惦记着。蔡先生无奈地道。

本王惦记什么了,本王只是在看裴慎的笑话罢了。当初不给本王行方便的时候多有骨气,现在啪啪打脸了吧。他大儿子升官是因为他哥婿,他自己升上尚书也是因为他哥婿,现在二儿子也是,一家子软饭吃的可真香。楚王啧啧道。

裴尚书自从替自家的哥婿献了红薯后,在外人眼中,皇帝幸臣、宠臣的帽子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远在千里之外的楚王都这样认为,朝廷大臣更不必说,甚至在皇上心中,裴尚书都是为他排忧解难的第一人。

只有裴尚书自己还坚持着他是清流,是纯臣、忠臣。但因为皇上属意在容丞相退下后让他接替丞相的职位,清流都不相信他和他们是一伙的。

裴尚书心里苦,但是又找不到可以理解他的人。他一朝人诉苦,人家就觉得这老东西得了便宜还卖乖,炫耀他有一个出息的哥婿,都不爱听他说。

总之斗不到裴尚书的人,都众口一词地在他最在意的清流名声上打击他。

尚书家二老爷的事情只是恰逢其会罢了。就算不去织造局,靠着裴家运作,裴榆也可以在京城谋到一个不错的差事。

但是您的皇兄一厢情愿把裴家人当做了心腹,把裴榆掉调织造局,是为了做自己的钱袋子,将来好朝织造局伸手。

皇上的私库刚因为羊毛生意赚了个半满,裴家、赵家将羊毛铺子献给他,皇上可没说把自己的份子给朝廷,怎么可能不伸手,织造局赚的钱肯定有一部分是要流入内库的。

这么一分析,蔡先生觉得裴家是成也他哥婿,败也他哥婿,清流的名声岌岌可危了。

蔡先生虽然这样想,但是这都是他的猜测,并不曾对楚王说出口。

这位王爷最近又闲了,才有这个心一直关注裴家的事,王爷,西南那边查到有豪商向羌人走私红薯,您老人家要不要过去坐镇。红薯到了羌人手里,肥了他们的百姓和牛马,到头来还是咱们吃亏。

楚王当即怒了,这群王八羔子,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好了伤疤忘了疼。

楚王知道红薯的走私不可能禁住。

亩产三千斤的粮食,羌人即使是游牧民族不侍农耕,也会忍不住动心。

但羌人外族越晚种植红薯对他们大齐越有利,他们就能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强壮他们的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