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0章(1 / 2)

郑平独自赢了个寂寞,动身前往后堂。

在半路中,他的步伐时大时小,每一步都恰到好处,轻松越过各种无形障碍。

祢衡走后,猫在树后的几人倾巢而出,疑惑地检查他们布下的陷阱。

下一刻,廊道上传来几声惊呼。

几个学子或挂着水草,浑身滴水;或脸上身上溅满了墨汁;或脑袋被鸟屎击中,脸色漆黑地坐在木墩上。

几人互相对视,每个人眼中都喷着烈火:为什么祢衡刚才走过去没事?他今天走的到底是什么狗屎运?

郑平感觉鼻尖微痒,心知那几个自作自受的学子定是在骂他。

他抬手抚平衣襟上并不存在的褶皱,一脚踏入书舍。

靠近里侧的一张书案上,一个长着倒三角形长须,看着格外有儒雅之气的中年士人正坐在书案后的单人席上,悬臂写字。

由于他踏入的瞬间遮挡了门口的光线,中年士人抬头看向他的所在,见他前来,脸上没有露出任何诧异的神色。

亦没有学舍其他人的厌恶。

想来这位就是覃绰等人口中的博士了。

郑平尚不能确定这位博士对自己是真的没有恶感,还是秉持着君子之风,没有表现出分毫。

在旁人露出明显恶意之前,郑平不吝于将对方往好处想。

所以他上前一步,按士子之仪行了一礼。

刘博士。

刘博士见他所行之礼虽与旁人有少许细微的不同,但行云流水,并无任何轻忽之意,终究没说什么。

他稳重地颔首,让郑平随意入座。

郑平没有坐,将自己的来意如数告知。

刘博士听完他的话,轻捋胡髯:你前日遇见宵小一事,我已知晓。事急从权,虽未事先言明,却也无需纠结。只是我不明白,你为何要看告假册?

昨日既是告了假,哪怕事出有因,也该补上才是。

刘博士没有追问到底。他见郑平已经给了理由,并不深究真假,走到旁边的书架上,取了一只用红绸系着的竹简,转身递给他。

郑平双手接过,打开告假册,将今日请假与调整休沐的人一一记入心中,不动声色地取过旁边的羊毫,在册子上记下自己的名字,附上日期。

随后,他将册子放回原来的位置,在房中誊完今日的书册,便告别刘博士,动身回返。

他往孔融那送了一封口信,回了自己的宅邸。因为他有食用三餐的习惯,便让仆从给自己煮了晚餐简单又清淡的四蔬汤饼,吃完后在院中踱步消食,继而吃了自己白天寻来并熬好的草药,临睡前抹了郭嘉送的活血化瘀膏,很快便睡得深沉。

第二天,郑平在出门前接到县尉派人过来转达的消息。

.一切依他所言。

大约县尉信了他昨天说的明日再过来叨扰的话,深怕他真的过去,故而急不可耐地请示了曹操,同意他昨天提出的建议。

郑平达成目的,平静地送退来人,吃完朝食去学舍誊书。

郑平今日来得比较早,沿路上未见到几个学子。

坐在二进门的覃掌学看到郑平到来,鼻孔里猛地喷出一股热气,别开视线,故作看不到他。

郑平懒得去管一个厌恶自己的人心里是何想法,他径直去了书舍,发现刘博士坐在老位置,正捧着一只竹简查看。

郑平视力极好,一眼便发现那只竹简上面写着的是他的字迹。

他收回视线,平静地行了一礼。

刘博士放下竹简,看了他许久,喟然长叹:你既已走出迷障,誊书一事,便于你再无裨益。

以郑平的洞察与敏锐,在听见刘博士这番话语的同时便已明白他在说什么。

原来,祢衡在学舍帮忙誊抄书籍,并不是为了赚点银钱,补贴家用。

他自知狂病加身,又不善与人相处,遂在刘博士这求了这份工作,一方面誊书静心,一方面也在学舍里与其他士子磨合相处。

这大概也是他为什么早知覃绰的为人,却还要与对方来往的原因。

只可惜

郑平叹了一声。

他在宅邸中审读了祢衡的著作,确实如孔融所赞的那般文采斐然。

而祢衡今年不过虚岁廿六,才华还未攀至巅峰,英年早亡,还是这般戏剧的死法,终究令人痛心扼腕。

刘博士也对祢衡存了惜才之心,因此多有指点。常言道字如其人,郑平仿了祢衡的字形,却改变不了字意。他与祢衡的字形似而神不似,独有一番风骨,哪怕藏了字锋,也会留下雪泥鸿爪。

因此,刘博士看到他的字后,立即从狂放的形中看到了万物不萦绕于心,中正随心俯仰无愧的意,知道他不再如过去的祢衡一般狂而无态、折翼自赏,这才说出上面的那一番话。

郑平没有和刘博士解释真相,任他猜测。虽然刘博士说誊书这件事对他已经没有静心的好处,但郑平昨天没有辞去学舍的这份活,选择继续誊写书籍,本就不是为了静心。因此,他委婉地向刘博士提出自己还要继续留下的请求,按自己的进度誊完今日的份量,整理完桌案,与刘博士道别后方才离开。

他与随从坐上露车,询问赶车的护卫:可看了今日的布告?

护卫回道:看了。我不识字,问了旁边的卫兵,确实如郎君所言,县衙发布了青杏盗贼通缉。

第18章 狂士楚歌

尚书台。

荀彧在中堂查阅曹操派人送来的奏书,忽然有门吏过来禀报:东苑学舍刘博士让门人送来一车经史子集的手抄本。

荀彧放下手中诸事,吩咐门吏立即将来人请进中堂。

东苑学舍并非太学,在许都一众私学中却颇有声名。这间学舍由经学巨擘刘博士开办,刘博士本人擅长儒道,名望出众,又是宗室,因此,即便是执掌许都实际权柄的曹操,也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

刘博士本人并非汲汲钻营之人,却也非只知圣贤书,不通人际的腐儒。他感念曹操逢迎天子的举动与对天子不似作假的尊敬,投桃报李,时常让人来送经史子集的手抄本。

其中不乏珍贵的孤籍誊本,这对于刚刚迁都许县,百废待兴的朝廷而言,不啻于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所以,当来人被带入中堂,即便对方只是一个小小的学子,没有丝毫德望,荀彧还是起身相迎,以示重视。

两边见过礼,那位学子见到传说中的荀君,有些紧张地斟酌措辞,文雅而正式地说明来意:

尚书台乃是居中执文、上通下达之所,时常需要省文阅典。学生奉刘博士之命,带了本月新誊的经史子集前来这些誊本均由刘博士亲自查检,并无错漏,还请荀君省阅。

这不是刘博士第一回 赠书,因此双方省了一些步骤,直接进入验收环节。

目前的荀彧还未官至尚书令,只在迁都之际入了尚书台,拜司空曹尚书,加封侍中。但因为曹操以司空之位,居最高话事人之实,荀彧如今虽未有尚书令之名,却早有入主尚书台之实。衙中诸事,皆由他一手总揽。

学子们大多听过这位年轻尚书的丰功伟绩,佩服他的能力与临危不惧的胆气,更为他的君子之风而心折。

这位送书的学子也不例外。他在荀彧翻阅誊本的时候,安静地站在一边,神色间难掩激动。

他特意将自己誊写的几本放在上首。荀彧粗略地翻看完毕,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将那几卷交给身后的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