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人数稀少的保皇派们从未放弃希望,个别忠于天子的朝臣更是隐隐察觉到天子隐藏在暗处的一小股势力,心中犹存着希望,而这希望,在曹操遇刺时登到了顶峰。
只可惜曹操身边猛士云集,曹操本人又果决大胆,在这一场刺杀中竟然命大未死。曹操从来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哪怕他并无证据证明这场刺杀与皇帝以及保皇派有关,却仍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关押密诛伏皇后、董贵人等,以雷亟之速剪除不明势力与保皇派中的中流砥柱,将天子彻底沦为孤君。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刘协尚存一些人手,本身又有帝王之才,也大势已去,几乎没了翻身的可能。
实际上,刺杀曹操一事本就已是孤注一掷,不成功则万事休,这也是刘协以阳谋立曹丕为公的原因。
天子一言九鼎,若只是为了挑拨曹操父子二人,他本无需献出一个魏公之位。
诏书下达后,保皇派自知大势已去,消沉了不少。一些并不坚定的家族准备寻找出路,向曹操低头。反倒是曹操的拥护者,有一部分生出了不同的心思。
谁都知道曹操年事已高,又常年征战伤了身,没有几年好活。何况曹操起势多年,身边早有一批信重的大臣,僧多粥少之下,不被信任、重用的朝臣自然跟随诏书把目光投到了他的儿子曹丕身上。
撇开早已死去的曹昂,曹丕具嫡长子之名,正值壮年,身边又无多少幕臣班底,若能投效于他,将来总会更进一步。
原本众人还在小心观望,毕竟曹操生了许多优秀的儿子,除了曹丕,同为嫡子的曹植更具才名,而更年轻一些的曹冲聪慧非凡,远非常人可及直到一纸诏书砸下,许多人对曹丕趋之如鹜。
天子之命,钦定魏公,不管曹操是什么想法,获利的是他儿子曹丕,只要他还没昏了头,连最后的体面都不给天子,彻底展露不臣之心,他就不会明着抗旨。
已有大胆的人想要接上曹丕这条线,可不等他们将想法化为实际,坊间突然传出一则奇怪的传闻。
有一个朝臣突然做了个噩梦,梦见自己白发苍苍之际,竟然朝自己儿子下跪。因为梦境太过真实,他起来之后当即召来儿子,拿祖辈传下的鸠杖打了一顿,斥他不孝。
那儿子懵头懵脑地挨了顿打,也是憋屈的不行,四处与人诉苦,竟然还因此找到几个难兄难弟,也都因为自家老父做了个行礼、让车、让路的梦,把他们教训了一顿。
原本城中的民众只把这话当做玩笑来听,可相同的事迹出现多了,不少人都啧啧称奇,心里泛起嘀咕。
东汉讲究谶纬之学,几个人同时做含义相似的梦,不得不让民众往玄而又玄的天命方向想。
就在这个时候,不知是谁提起了最近轰动一时的诏书,想到被钦点的魏公,不少人露出微妙之色。
这要是曹丕成了魏公,就是爵位最高的诸侯,曹操哪怕高居丞相之位,也得给他儿子行礼。
原本对朝中诸事缺乏理解与关注,只是在外围看着热闹,甚至觉得封魏公的不是那个曾经屠城杀名士的曹操也挺好的民众,顿时对曹操生出几分同情之感。
威风了大半辈子,若真的要给儿子行礼,这是得有多惨啊。
第112章 狂士楚歌
民众原本对天子诏书中所暗藏的杀机缺少理解,但因为最新的传言,他们在有心人的指引下,把父跪子的离奇梦境与时事结合在一起,对诏书生出了另一种解读。
更有大胆一些,想的比较多的开始暗中嘀咕,觉得天子这封诏书考虑不周,做得不厚道。
就算曹丕真的如天子所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得天子的青睐,可一直以来辅佐朝政、南征北战的人是曹操。天子绕过曹操,直接给他儿子封公爵,还要他给儿子行礼,一把年纪还落了个不体面,怎能不让人有想法。
大多数民众却虽然缺少政治敏锐度,却能够将心比心,以自己能够理解的方式解读时事。只要给他们一点灵感,哪怕他们想不到父子相忌这一点,也能隐约察觉到其中的不妥。
而曹丕也就是趁着这个时机,进宫面圣,言辞恳切地请圣上收回册封魏公的旨意。
他没有直接说自己无功无德不能胜任,或是用其他原因推托,先是说了近日市井中的流言,又提到自家老父半生戎马,于社稷有功,怎能临到老还比自己这个没什么贡献的儿子还矮上一头。
至于其他诸事,曹丕虽然没有明说,可话里话外已透出民众对诏书的异样猜测。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一番做唱后,曹丕最终加了一句:如果真的要封魏公,也不是不可以,先封丞相曹操为魏公,同时封他曹丕为世子,这样既能成全伦常与父子情,又能不辜负天子的厚爱
如果不是时机不宜,刘协还真想指着他的头,冷笑地呸一句你倒是想得美。
他在诏书里封曹丕为公,既是为了给曹操找不快,也是为了制造缓冲的空间。毕竟他压根就不想给曹家的任何人赏赐一个公爵,所做的这一切不过是权宜之计。
以曹丕目前的人脉与地位,只要他不是摔坏了脑袋,就一定不会接受魏公这个称号。
而刘协只需在其中说几句似是而非的坚持,就能暂时压下封公这件事又不是他不想给曹家加封魏公,是当事人自己不接受,董昭等人总没法再用冠冕堂皇的请功书来恶心他。
刘协将一切都想得极好,甚至连曹操等人对名声的顾及,普通民众的想法都考虑在内。他唯一没想到的是坊间突然流传起一个古怪的梦,直接扰乱了他的谋划。
要说那父跪子的梦只是巧合,刘协说什么也不会相信。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巧合这一样东西,更别说传闻中做这个梦的人不止一人,只有人为布局这一个可能。
至于布局者是谁,单凭曹丕刚才那句把他恶心得不行的话就能猜出来。能给曹丕支招,摆了他一道还故意用气死人不偿命的话扎心的人,全邺城也就那一个。
刘协倒想坚持天子的威势,以一言九鼎为由,坚持原来的诏书。
可郑平与曹丕的所作所为已经截断他的去路,就算他对民众的眼光丝毫不理,只怕还有后招在等着他。
若只是为了引出父跪子的不孝话题,只一个人做梦便已足够,何需接二连三,将传闻弄得玄而又玄?
东汉开国皇帝利用谶纬收揽民心,若郑平等人反其道而行,假借托梦之举暗中攻讦他诏书内的不当之处,只怕他离间曹操父子不成,还会留下恶名。
刘协再怎么憋屈,也只能又一次屈从形势,从善如流地接受了曹丕的推却,重新写了一封诏书,夸奖曹丕的谦让与孝顺,册立曹操为魏公,赐予封地。
倒是没如曹丕说的那样,因为厚爱他而册封他为世子,只时常召曹丕入宫,证实他的青睐。
曹操还未动手解决此事,整件事便已被曹丕自己完美解决。他没有与曹丕多说什么,也没有马上将曹丕设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将曹植、曹彰、曹冲带在身边,悉心教导。
曹丕的门客纷纷忧虑不安,劝说曹丕主动示好,与曹操消除隔阂。
曹丕冷静而自持地拒绝了他们的诸多建议,更加约束门客与仆从,不让任何人有出格的言语。
可他再怎么自持,心中也并非全然毫无忧虑。他悄悄拜访郑平,与他对坐而谈,将自己的忧虑与门客的不安全数告知。
郑平只是道:为时尚早。你且回去抄一遍三玄,抄完了再来找我。
三玄并非是一册书,而是《庄子》、《老子》、《易》这三者,共上百篇,加上编撰之言有十万余字,曹丕至少得抄一个月。
曹丕想再问其他,郑平已端茶送客。郭暄之名终究只在他舌尖打了个转,便被他吞了回去,被忍耐压在心口的一角。
没过几日,新任尚书的崔琰毫不避忌地表示自己支持目前占嫡长之名的曹丕继任世子之位,并没有因为崔家与曹植有姻亲而偏向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