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少年虽有纸上谈兵的嫌疑, 但看得出下了苦功, 短短几日就将厚厚一本《伤寒杂病论》倒背如流, 更不用怀疑他背后将《黄帝内经》翻了多少次。
年少轻狂, 却也热忱。
既然已经敲打过了,李隐舟便收回淡漠的眼神,反接着肃重地问:病理通达, 眼下你认为该如何解?
董中见他既通晓症状,又对辨证信手拈来,这一刻才算真正心服口服,也不管丢脸不丢脸,立即抓住机会与之攀谈。
既是温症,学生以为当以银花、连翘解毒辛凉解肌,以清营汤解毒养阴。一旦病邪去除,症状自然便解开了。
这就改口称学生,还挺会顺杆上爬。
说得倒也有模有样。
李隐舟不置可否地微颔首,能想到这个程度已算可圈可点,自己在这个年纪也未必能交出更好的答案。
但以先生的身份,却得教点书上没有的东西。
淡薄的天光透过雨雾倾洒进来,在他隽逸的眉眼洒上一层柔和的霞光,看上去竟像添了抹笑意。李隐舟目光一转,只道:先收拾间小屋,将病人隔开。
余下学徒忙不迭应声而动。
他便孤身折回后院。
董中长呵一口气,后知后觉地明白李先生这番敲打的目的这是告诉他们纸上得来不如躬行,他们的体悟缺了火候的磨砺。
方才一幕幕闪在眼前,他近乎呆滞地拧着眼皮深思,不经意瞥见孙尚香挽着袖子、弯眸笑着,目光分明落在他的脸上。
董中早就好奇了,女先生方才是在笑什么?
似看破他的心思,孙尚香含笑走了过来,勾了勾手招来他的耳朵。
小声地道:你先前所论的痘疹之症,是李先生后来添进了张机先生的手稿之中。我七岁时曾发水痘,他那会便描述了水痘与天花的症状,后补录入册,才有你今日所见。
孙尚香和李先生看上去年岁相仿。
所以人七岁就深谙他刚才高谈阔论那席话。
杀人诛心这是。
董中目光幽怨地抬起,补完刀的孙尚香松松手腕,宽慰似的拍拍他的肩膀:跟去看看吧,日后可未必还有这样的机会了。
李隐舟折回后院,经过药房,却眼也不斜、眉也不动,一阵风似的掠了过去。
他从后厨中取了几个干净瓦罐、一袋不值钱的麸皮、几枚不起眼的芋头,再命人取了他贴身药箱里的一罐沙土,在众目睽睽中撸起袖子,手指一动,点燃焰火
蒸起了芋头。
董中看得双眼发直,却半点摸不着头脑,李先生这是要做什么?
待芋头熟透,天已经擦黑,香气扑鼻而来,不争气的眼泪便纷纷从嘴角滑落。饥肠辘辘的学徒们一个个在心中泛起了嘀咕,李先生许是打了巴掌准备塞个甜枣,是给他们开个小灶意思意思?
但他们很快就失望了。
李隐舟拿熟芋头调了麸皮与滚水装入瓦罐,待其冷却后,舀了匙沙土,面不改色将之抖入其中,干净利落封好了瓦罐。
意思是喂他们不如喂泥巴?
见学徒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哀声嗟叹,李隐舟倒觉有趣,这些富家小孩本事没二两,嘴还挺馋。
所以逗弄起来也没有半分心理负担。
孙尚香和他多年交情,一眼就看出藏在那双眸底的坏心眼,忍俊不禁地拉了他的袖子过来,低道:这是做什么?
李隐舟垂下眼睫,只悄悄告诉她:过几天你就知道了。
蒸芋头的空暇中,他顺手开了个银翘散的方子给方才的病儿,另用一种土色的粉末调了冷水送过去,嘱一日三顿不落地灌下去。
董中一开始还十分好奇,趁人不备偷偷拿小铜匙擓一勺搁在舌尖砸吧砸吧
呸呸呸
苦里还泛着股泥腥味!
这不是他尝过的任何一种药材。
他忍不住一日三次地缠问。
李隐舟有意煎熬他们,半个字都不透口风,由着学徒们软磨硬泡了一整天,才从书卷里略抬起一双眸。
既然你这么有空,去替我走一趟。到这祖孙的乡里看看有没有旁人是一样的病症,若有,隔了人单独带来。切记一个都不可漏掉。
话没套出一两句,还摊个差事。
董中耷拉着眼皮领命而去。
李隐舟心中却另有计较,斑疹伤寒虽没有伤寒那样可怖的烈性与传染性,对于穷山僻壤的贫苦百姓而言依然是致命的杀手,即便是小规模的爆发,也必将搭上无数性命。
没有哪一条性命是付得起的代价。
董中生性较真,最适合这差事。
他阖目掐一掐眉心酸处,眼睫虚搭着,模糊的视野隐约透着薄光,朦胧睡意中听见孙尚香低声说了两句话。
前几日兄长亲自率兵,说是要出征合肥以策应公瑾,逼迫曹仁投降。我本想去送一程,可又想着张先生快到了,这么多年没见,不知道他还记不得我。
李隐舟半梦半醒间淡笑一声,没答这话。
一晃七日过去。
终于到了开罐的时候。
学徒们掐好了点巴巴等在院中,只待那双骨节分明、瘦而有致的手慢条斯理掀开了密封的瓦盖,一圈黑乎乎的脑袋便迫不及待围堵过去。
然而眼前的画面却令失落再次漫卷。
除了多一圈土色的霉,这摊烂泥还是七日前那平平无奇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