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便是兵权谋。”岳飞似笑非笑地望着叶云。
“这我也知道,兵权谋的核心代表就是韩信。”叶云继续如数家珍。
“所谓兵权谋,便是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技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包涵最广含义最广,从多方面阐述战胜之法,并不局限于用到兵器的真实的战场。甚至包括军事情报战,间谍的培养和运用,争取战略空间合纵连横,纵横外交学说,如鬼谷子、张仪,甚至对敌国攻心筹谋的运用类似于颜色革命,以及经济学说的在经济战上运用对敌人进行战略瘫痪。”
“陛下亦属兵权谋一派的元帅。”岳飞认真以对。
叶云微微一怔,然后失笑道:
“我怎么是兵权谋的行家呢?军略、外交、政治,这三样东西我是一窍不通啊。”
“陛下这种兵权谋帅,不在于这些方面。”岳飞随即笑对:
“而是在于震慑上下,调理阴阳,关键时刻做个决断,定分止争。”
“陛下未必真的需要去懂什么军略、外交、政治,只需要听从意见,作出最好的决断而已。”
“譬如臣与飞将军,若无陛下,飞将军绝不会与臣为伍。”岳飞由衷感慨:
“白起昔日攻入楚都,放火焚烧了在西陵的楚国先王陵墓,凭这一点,项羽怎能安心与白起共事?卫青让李广含冤而死,霍去病射杀李广之子,飞将军没有在战场上放暗箭杀掉此二人,已然是万幸了。韩信不愿惹事,可楚霸王怎能饶他?”
韩信项羽楚汉争霸结仇,白起攻入楚都扬了楚国人的祖坟,这仇都不小。
最关键的还是
李广、霍去病、卫青。
这里要说一件事情,李广态度问题,这个其实并不是人家故意看不起霍去病和卫青,也不是故意摆一些姿态。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件事情。
李广自杀之后,他的儿子李敢就认为是卫青害死了李广,一心要为父报仇。
这个李敢也是个狠人,李自幼跟随父亲李广学习骑射,年轻时随父戍守边郡,抗击匈奴,屡历疆场,英勇善战。
元狩二年(前121年),李敢随父出右北平,深入匈奴数百里,以四千骑兵与敌四万骑兵周旋交锋,汉兵死伤惨重。李敢与敌血战两日,终于突出重围。
元狩四年(前119年),李敢以校尉身份随从骠骑将军霍去病出代郡二千余里击匈奴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
可以说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勋贵。
他干了什么事情呢?
他去刺杀卫青!
没错,当朝的大将军卫青!
还把人刺伤了。
事后卫青没有追究,反倒是匿讳之。
卫青是气量大,厚道人,可霍去病不是啊。
那是霍去病的亲舅舅。
两个人的关系比父子还亲。
冠军侯一听说有人刺杀他舅舅,那还能忍?
能忍的住,也就不是他霍去病了。
趁着汉武帝射猎的时候,把人家李敢直接射杀了。
武帝没办法,再说那也是李敢刺杀大将军朝廷重臣在先。
只能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回顾历史的时候,对比卫霍两家和李广父子。
很难没有一种这两家好像天生就是个对照试验的感觉。
卫青霍去病出身寒微,霍去病甚至是私生子。
后来靠着卫子夫怀了武帝的孩子,成了皇后才靠着外戚的这一层身份爬上去的。
最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广出身将门,比卫青好了太多,却只能靠着资历往上升。
二者结局令人感慨。
一位富贵不可言,一位结局看着都觉得凄惨。
李广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先于李广去世,只剩下幼子李敢。
讲道理,你给父亲报仇没毛病,但是李广也真不是卫青害死的。
漠北之战时,汉武帝其实是不想让李广随军出征的,毕竟他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耐不住李广多次请求。
于是汉武帝就答应了,并且发去一道密令,让他不要带着李广正面对敌。
那卫青有什么办法?
皇帝都下密令了。
不让你李广上场当主攻,就要你在后面当替补。
卫青一个球队队长,能和教练掰扯?
卫青要让李广绕路做偏军,李广自持将军身份,不愿意去,最终还是不得不领命,但也让他心生怨言。
结果呢?
李广迷路了。
迷路之后,大将军卫青要向汉武帝报告军情,李广却不理卫青的使者,然后卫青又派人前来对质。
李广觉得这是对他的羞辱,于是亲自前去见大将军卫青,大声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