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2章 食堂解体(1 / 2)

第12章食堂解体

夏天过去时,大队部开办了小学。

以前镇上才有学校,这里的孩子都没上学,尤其是女孩子。

有了学校,沈红莲毫不迟疑让大丫二丫都去上,可以从三年级上起。并给大丫取名沈红仪,二丫叫沈红屏,四丫叫沈红茹。

唉。就自己这名俗不可耐,前世父母也是文盲,没文化就是不行啊。

穿到小说里,还是姓沈,也还是红字辈,怎么会有这种巧合?

没有这种巧合会不会穿书?改了名会不会穿回去?

想想也就是从祖传的韭菜变成了骨灰级别的韭菜。

本是同根源,何必要改名。

好的名字岂是一棵资深韭菜能驾驭的。

韭菜配有好名字么?能扛得住好名字么?

还是别改了,改了会不适应的。

就安静地做一个低调不奢华但还算有点内涵的韭菜好了。

四丫问沈红莲为何不上学,沈红莲毫不谦虚地说,小学的课本我都会呀,不需要上,在家里自学就行了呀。

一个学了高等函数微积分考大学只差五十几分的高三毕业生,跟着一群小屁孩学加减乘除,这不是笑话么。

文友小说里说,简化字上面早就开始实施了,怎么到现在还没下来呢,这蜗牛速度。奶奶的,繁体字笔画太多了,主要是用不习惯啊,还是等简化字总表下来再说吧。

持续有传言,说好多地方的大食堂已经解体,粮食按人口分到各家各户。

小说里说,南边黄庄的食堂会持续到明年夏收,算是这一片最晚解散的,只为给被杀害的孟子芸书记争口气。

也不能算争气,这个时代有啥气好争的。主要是孟书记没让黄庄有人饿死。他们认为食堂代表了村人的凝聚力,一旦解散,人心就散了。

沈红莲断定,癞包庄这里的食堂应该在年前解散。

小说里描述这是个混乱的时期,各种政策朝令夕改,让人难辨真假,无所适从。已经施行的,没有人认错,也没有人下令叫停更改,只会提出新的政策,新的方案,美其名曰修改版,尝试版。

你可以坚守原先的方式,也可以施行新的,还要冠以民主之名。

更改之前还要用一些理由造势,以证明更改的合理性,必要性,绝不承认前面的盲目性,无知德性。

果然,大丫二丫开学不久,开始搞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民心因饥饿而对官方生疑,要聚拢就得打击底层干部。反正上面都是对的,都是对上面继续感恩戴德,顶礼膜拜。

于是各种举报,各种声讨开始了。

大队会计没几天就被撤职审查。

老队长被查账,说有几十斤粮食不知去向,对上级有怨言,一副官僚做派,被撤职。

绝大部分人都认为饥荒都是大小队干部造成的,不然,怎么有好干部的地方没人饿死呢,比如黄庄。

这些祸国殃民的贪污和官僚分子,必须打击。

民主选举结果,大伯沈世亮获票最多。

沈红莲认为大伯不是做官的料,反对他当队长。

并煞有介事地给大伯洗脑,当官无非想升官发财,大伯脾气不好,水平也不高,上升空间极小,一不留神就成了替罪羊。至于钱财,大伯只要听我的,保证过得不差于做队长。

见沈世亮拒绝担任,下来监督搞运动的工作组只好退求其次,队里一个半料匠木匠走马上任。

不出所料,工作组离开后不久,公社开会下达了试行草案,不想吃大食堂的可以取消,口粮按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到各家各户,划出全部土地的百分之五左右均分到各户,尽量紧靠各户住宅附近,这些土地各户自由种植收割,自行享用,不收取任何费用。六畜可以自行养殖,但得有数量限制,要卖也得卖给政府,禁止资本主义的自由买卖。

所谓的按需统一分配变成了按劳分配。

多大的劳,该怎么界定,没有明确方针,反正都是政府说了算。

大队开大会让各小队酌情试行。

小队开小会商讨具体方案。

能够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土地,社员们立即激动万分。

自己有,才安心。关键时刻哪怕一点点,也能活命。

方案顺利得到实施,没有人对分配的自留地挑三拣四,境界高得出奇,远不是后来划分自留地时,为一点点不公平就吵得不可开交,以致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自留地都没重新划分,太特么麻烦了。

到了年底,家家户户陆陆续续重新冒起了炊烟。

糖盐定量供应,茶食烟酒凭票证供应。

沈世海征求沈红莲的意见,想买两只小猪仔和鸡鸭鹅羊仔回来养。

沈红莲说,想养可以,但得重新垒猪舍鸡舍,只能在正屋后面垒。其他就算了。

前世小时候种地养猪养羊养鸡鸭,每天累得起不来,屋里屋外臭气难耐,就那样累也没脱离温饱线,重生后还遭这等罪,脑子进水了。

不过,倒是可以建议大伯搞点小养殖,过得好一点,两个嫂子的人品不错,算得上好人,好人必须得有好报。

想到这里,便问沈世海,我说过,亲父女明算账,我们之间的账是不是得算算了?

沈世海一愣,我们还有啥子账?

我妈和大丫二丫四丫的就算了,你吃了我那么多,救命之恩不谈,总得照价给钱吧?

沈世海艰难地问,你要多少?二十块钱行不?

可以。老爸真敞亮,我好喜欢。

沈世海心道,你喜欢的是我的钱好吧。

沈红莲继续盘账,我和大姐二姐帮你还了借款,姐的要不要我不管,我那一份总得给我吧?

沈世海赌气说,总共就借了三十六块,也给你二十行不?

我做得最多,二十是应该的。

沈世海快哭了,还有账么?

我是没有了,可大伯的三十还没还呢,连本带利你觉得给多少合适?

大哥早就说不要了的。

要不要是他的事,给不给是你的事。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行。这就给大哥送去,还四十可以不?

我只是建议,你自己看着办吧。

大伯当天就来找沈红莲退钱,丫头,你让大伯这老脸往哪搁啊。

沈红莲认真地说,大伯的家底我又不是不知道,两个嫂子苦着呢,带我三个哥哥去南边黄庄买些猪羊鸡鸭回来养吧,也帮我多养些。

好。大伯不再客气,决定第二天就领着三个儿子和沈世海去购买。

沈红莲陡然想起被送到黄庄的妹妹,私下正告沈世海,买猪仔就买猪仔,不要在那里牵扯别的。

沈世海看看沈红莲,你啥意思?

沈红莲冷哼,你已经忘了黄庄么,我啥意思你还不明白,丢人!

你——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棺材里爬出来后,我去过黄庄,见到了。不要去打扰人家,我们不配。

原来你就是在那里遇到冒书记的。

是的。

那么多钱,也是冒书记给的么?

算是吧。

那好,我保证不打扰就是。

看到沈世亮和沈世海用独轮车拉回来各种小仔,家家户户都动了心,可有钱购买的极少。

连续有人来打听,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沈红莲便拿出两百块钱,让大伯偷偷向要好的老实人发放无息贷款。单独私下对接,无需借条。满不在乎地表示,一年两年不还都没关系,实在没有就不用还了。

大伯没问沈红莲为啥这么做,只是全力执行。

救命粮都能免费送人,还怕别人知道偷偷进行,主动借钱给别人搞副业,能算事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