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数学题。有人做加法,有人做减法,有人在做平衡。】
健宁学校医务室,常年设两个医生岗位。
汪琛医生年龄较大,跟马林校长同年来校,已在此工作了近三十年,再有两年就要退休。另一个医生岗,则一直不稳定,近五年已换了四个人,最近的一位,甚至连试用期都没过便辞职了。
连年学生增多、人员变动频繁,给医务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汪医生因为工作压力过大,体力透支,身体情况严重滑坡,仅上半年已两次入院治疗。在前不久的一次党员谈心谈话活动中,向来任劳任怨的他,也忍不住对校长和书记叫苦。
“老马、小王,我使劲顶,但能顶到什么时候,天说了算。总之,你们今年务必得招个能稳得下、坐得了镇的人!”
带着汪医生沉重的嘱托,第二会议室负责招聘校医岗的三位老师都觉压力山大。前两位应聘者的教育背景尚可,脑子挺活,但都偏年轻,资历浅,让人隐隐有些担心他们的稳定性。而在听完唐淇的自我介绍后,他们频频点头,终于见到了曙光。
唐淇,34岁,B大医学院硕士毕业,在市人民医院内科工作了八年,却在刚晋升完副主任医师后,辞职做了两年全职妈妈。虽然她没有详说辞职的原因,但明显是出于对家庭的考虑。不过,在此期间她曾自修全科医学,研究了诸多儿童特殊疾病。如今,她想再度回归职场,又逢学校医务室招聘,便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简历。
学历、资历都不错,谈吐得当,作风稳健,为人踏实,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只是,过于的完美,反倒令面试官们不安。如此优秀的人,为什么会愿意来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小医务室?
“唐医生您好,我们都有些诧异,以您的资历,怎么会考虑校医岗?您虽辞职两年,但再就业可选择范围应该依然很广,就算不考虑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也有大把,论前途、论地位、论薪酬待遇,去哪儿都比来我们这里强啊!”
“医生就是医生,无论在哪里,都是行医本分。大医院和小医务室,各有特色,只不过工作内容略有不同罢了。医生的市场需求大,职业选择的确很多,但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我而言,学校这里是最好的归宿。”
唐淇简短的回答,掷地有声。可越是这般完美,就越让人不安。
“唐大夫,我不知道您是否对我们学校有所了解,即便同为学校医务室,我们这里也是更加特殊的。我们除了需要医生有一定专业能力,更需要的是稳定。因为频繁更换大夫,对师生都很不利。”
“请老师们放心,首先,我对这个校园已经熟悉,其次,我不敢说自己实力是最强的,但我敢保证,我会是稳定性最好的。”
唐淇的眼神十分坚定,坚定到让众人都惊讶。坐在中间的校党委书记王芳甚至直接追问:
“为什么?唐医生愿意告诉我们吗?”
“因为在这里,我可以离儿子更近。每个母亲,都希望能陪伴孩子成长。当然,如果我能应聘成功,我将不只是一个母亲,更是一名校医,我希望能陪学校里所有特殊的孩子们,一起成长。”
就在这时,有一位老师从侧门进来,径直走到王芳的身旁,低声耳语了几句。
王芳再次将眼神转回到唐淇身上时,吃惊与了然同在。她参与面试工作也有十年了,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停顿了足有十秒,她才重新开口。
“唐医生,谢谢您!今天的面试时间差不多了,对您个人、您的工作能力,我其实没什么疑问,但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