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的了解,始于初见,深于聆听。】
“啊!我的水杯呢?书包里要有水杯,要有水杯!水杯不见了!”
尖叫的声音,令田义心里直呼崩溃,暗说怎么第一次做家访,他竟败在水杯上。还好,一旁的孙馨处变不惊,他才能稳住阵脚。
“静静不慌,这是新书包,把水杯放进去水就好,走,我们去问问奶奶?”
说着,孙馨牵着静静来到他奶奶身边。奶奶赶紧接过孩子,哄着他回卧室里找水杯。
短暂的混乱,田义便头皮发麻。孙馨一波淡然稳定的操作,则让他开眼见。
静静回房后,客厅再度安静下来。
静静父母、田义、孙馨四人,彼此微微一笑,笑中的酸涩,不言而喻。为了缓解尴尬,也为了让首次见面的田老师更了解情况,静静妈妈开始介绍他们家庭。
静静爸爸是名高级工程师,学历高,工作好,性格沉稳、内向。静静妈妈原为销售,年轻时忙于工作挣钱。二人结婚时都已年过35,更是在快要40岁时才生孩子。老来得子,家里人都兴奋,起小名“静静”,是不想孩子压力太大,平静度过幸福一生就行。
哪曾想,静静丝毫不能静。他从小非常好动,话也密,家人只当是他活泼。可上幼儿园后,情况越发不受控,他不仅话多、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且不听指令做事,成为同龄人中的“问题幼儿”。
因为在普通幼儿园里的不安分,他常被老师委婉劝回家。中班后,绝大部分时间都居家,由老人陪伴度过。大班后,更是直接被公立幼儿园劝退,最后只能到学费贵、人较少的私立幼儿园,时不时上几天学。
一开始,家里人工作忙,没太往心里去,觉得孩子智力也算正常,只是有些不听话,属于调皮捣蛋型,随着长大、多教育,就能有所改善。
可随着年龄长大,状况越发不好,他们这才引起重视,在朋友的建议下前往医院检查。这一查,直接确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就是俗称的小儿多动症,家里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静静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好动问题,而是一种行为障碍性疾病。
当时,静静妈妈心态就崩了,不知道要拿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可到底是亲儿子,不能放任不管,加上爷爷奶奶年龄也大,照顾这个越大越难控的孙子,越发吃力。所幸家里积蓄还算可观,静静妈妈便干脆辞职,转做家庭主妇,每天陪着儿子,避免他因为情绪行为障碍而惹是生非。尝试过幼小衔接班,也试着去普通小学做学前了解,毫无意外都被劝退。
报名健宁学校,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所以,静静妈妈一再表达感谢,着实发自肺腑。因为这所学校,是他们家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老师们还主动家访、了解学生情况,这样的用心、负责,令他们很感动,也对未来又多了一丝希望。
听完家长介绍,田义跟着共情,很快忘掉了刚才无法掌控混乱的尴尬。加上先前主要都是孙馨在讲,田义也不好一直龟缩着,他微微一笑,主动开口回应,还用上了入职培训时学到的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