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管家说罢,就转身带着众丫鬟走了。
她见过的姑娘多了,只觉得安月白不会来事,白白触怒了温荆这尊佛。
这样不会来事,又怎么能还指望巴结温荆,知道些高澜的喜恶?
这安月白若是不知高澜的脾气喜好,就这么送到高澜处,只怕是连半月都捱不过。
前几个让高澜糟践死的丫头,都是十五六七,身体也颇好的。
这安月白才不过十三,看着又颇瘦弱,要是送进高澜那处,只怕连七日都挨不过。
也不怪安月白没头没脑,思量不出温荆为何动怒。实在是温荆太过喜怒无常,又阴沉狠戾。
温荆是高澜一手带出的不假,却并不是高澜最放心的徒弟。
高澜阴狠毒辣,便想教出几个听话顺从的人儿。谁道那温荆便收锋避芒,看似温和乖顺,实则暗自蓄力。
二人之间又有不少是非牵扯,权谋设计夹杂着。
温荆是把利剑,高澜须要倚重;但偏他又无法放下提防。
师徒二人,关系微妙,互相防备。
温荆本来是要从司礼监执事太监再升一级,晋随堂太监的职,却因高澜提防他,便不得升。
非但如此,还派了个阴狠之徒王佑安任随堂之职。
高澜找了个顺从附势的苏有礼做秉笔太监。苏有礼并无实力,不过是高澜的提线木偶罢了。
高澜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温荆的才干,却不让他升得太快,借此在司礼监内继续掌控大局。
这师父,是徒弟的保护伞;师父,也是徒弟的一道障。
外人看着,温荆升降全是高澜一句话;谁知,这温荆押宝押得更早,偏早五年就跟了二皇子孟掣啸。
人都说皇上最疼三皇子孟蜀坤,却不知,皇上心内的下一任皇帝,向来都是在二皇子和五皇子之间转着的。
二皇子文武双全,只是有时太过专制。选了二皇子,皇上担心二皇子刚愎。
五皇子孟擎舟以仁著称,又太有隐士作风,不知是树低调,还是真性情淡泊。
三皇子孟擎坤,是淑妃之子。
要说这三皇子,文武不及孟擎啸,仁爱不及孟擎舟,偏偏机智聪慧,不爱兵书谋略,却偏爱小计策。
淑妃受宠早逝,皇上便偏爱这三皇子多些。
如今这局势,站五皇子的人稍少些,却也有人站,说五皇子这是在避其锋芒。
站二皇子和三皇子的人不定,有转阵的,有忽然中立的。
到了今日,反倒是站三皇子的人更多些了。
原因是,三月前,皇上刚训过二皇子,说二皇子不察民心,不堪当大任。
皇上那厢这刚训完二皇子,便去和三皇子看戏去了。
偏这时,五皇子和二皇子站到了一起。五皇子倒是个实在人,实在无心帝位,就直接和二皇子表明了立场。
这一人弃权,眼看着,这局就甚为分明了。
高澜却仍是未押宝,反而让众人不甚分明。要说第一老狐,除了高澜,再无旁人。
谁知这高澜另有盘算。原来,高澜虽伴皇上甚久,却与孟擎啸不睦。
孟擎啸主张宦官减少敛财,多用心辅佐。
老皇上对此不表态;久而久之,高澜便觉押孟擎啸,便免不得日后削他权,甚至有性命之虞。
再者说,孟擎啸母妃宸妃就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带得孟擎啸也颇具狼性。
皇上早年偏好宸妃这样的性格,觉得新奇。
只是中途,宸妃失宠,皇上又偏向了人淡如菊,细腻温柔的淑妃。
淑妃逝世后,宸妃与皇上却早有了隔阂,再不复当年情意。
皇上近年龙体欠佳,宸妃却也只是象征性去侍奉。
孟擎啸和孟擎坤不睦。
先前,二人皆是少年,淑妃得宠,孟擎坤笑孟擎啸母妃失势,二人争执厮打。
孟擎坤武力不及孟擎啸,便被打了一顿。挨了打,孟擎坤心内咽不下这口气,便将此事告知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