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虽然骄傲,却也不得不在国内新式武器未研制出来之前,加大对中国比较尖端的武器走私购买力度。为此,几乎各种弹yao、步枪、机枪、火炮、装甲车以及飞机等军事物资,几乎一下生产线,就会被那些常驻在中国地成群的公、私军火采办商蜂拥抢走。
各军工单位为应对这种疯狂的销售局面,生产线随之不断增加、工厂也不断扩大,他们的工作丝毫没有任何减轻,相反,整个军工行业都几乎是在以人停机器不停的方式在彻夜生产。这也相应的极大促进了钢铁、化工和机械生产等各行业的发展,并且伴随军火贸易捆绑销售的那些工业也在一时之间急剧膨胀,迅速挤占美国商品的市场,让中国世界工厂的美名逐步牢固。
工业生产极速扩张,让电力供应极度紧张,大大小小的热电厂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这也相应的导致了对煤炭的需求量呈几何倍数猛增,除去几座大型煤矿,原煤储存量最为丰富的山西忽然之间几乎每个乡镇都办起了采煤厂。
然而,吴克吸取后世教训对采挖煤矿的安全管理异常严厉,这让那些没有能力上安全保护措施的私营或集体所有的小煤矿在招收工人上十分难受,而经过此处的大量南亚劳工就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这些人与头脑活络的“大阪菜贩”一接触,立刻就有大批来自印尼、印度的劳工被贱价贩卖至各大大小小的煤矿之中,自此开始暗无天日的采矿生活。
当地政府无暇管理这些外来人口的死活,吴克虽有耳闻,却也懒得去为这些阿三和印尼猪去操心。不提印尼猪后世那些让吴克咬牙切齿的事情,单就记忆中的那场二战结束,印度法官在远东军事法庭上还努力为日本战犯辩驳,并声称日本战犯无罪,吴克就没有任何必要去管这些阿三的生死。
不知道那个法官现在是不是也在被征劳工之中,当然更有可能或许此刻正在日本于印度所组建的傀儡政府中任职。就现在这种局势,死个几百万自己民族的青壮,不知道这位阿三法官在将来还会怎么为这些日本人去辩解。
反正不管怎么样,吴克觉得有必要为后世收回一些利息,因此对于国内那些“黑窑黑矿”内“黑户劳工”,从中央到地方,一律采取比较轻松的放纵措施。既然能说日本战犯无罪,那为我国建设做点贡献,应该没什么意见吧
采煤行业对“外来人口”的需求极为巨大,而受采煤行业影响,很多条件比较恶劣的其他各类矿业开采、以及架桥筑路等工程项目也“偷偷摸摸”的开始使用大量廉价且无需负担安全责任的“南亚劳力”,贩卖几乎成了一种半公开行为。
至于日本方面,现在对这些“大阪菜贩”简直宝贝至极,他们的走私贩卖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巨大收入,同时也为日本军队带来很多可以用来交换物资的中国货币。南亚有的就是人,在日本军部的刻意放纵下,这种走私愈演愈烈,最后连大批妇孺也成了日本军人贩卖的对象。
及至后来,美英等国发现了日军大规模贩卖人口的行为,在美国的威胁与抗议下,日本政府随后又采取了一种折中措施,强迫南亚占领地土著居民加入日本户籍,然后再向中国输入。我向中国走私的是日本劳工,你美国政府还能管我怎么着么日本此举一下子将罗斯福噎的几乎无话可说。
无可奈何的罗斯福只能向中国施加压力,然而,此时的美国无论从进出口贸易上还是军力对比上,除海军外对中国根本无任何威胁能力,这种施压在中国面前几乎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况且中国官面上对此也采取严厉禁止的措施,让罗斯福几乎找不到任何借口。
至于丘吉尔,此时龟缩在澳洲更加头疼不已。德军在侵占英伦三岛过后,又派出部分部队进入非洲战场,开始协助意大利军对驻扎于非洲地区的英殖民军部队进行猛烈攻击,而亚洲军团已经几乎全军覆没,丘吉尔此时只能龟缩在澳洲死命的催促美军参战。
同时,面对丘吉尔的困难还不仅仅如此。在英国未被德军攻克之前,澳洲对英国的宗主国地位比较认同,但此时英国已经失去了其自己国土的根本,澳洲地方殖民领政坛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长居澳洲本土的官员认为:丘吉尔的到来,并以澳洲作为基地组织在欧洲、非洲地区对德军的反击,将会给澳洲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澳洲从此已经将不得不直接面对日德猛烈进攻,而此前澳洲已经有将近十万士兵在欧洲战场以及东南亚和印度战场牺牲。
第四卷 大战 第五卷 博弈 第280章 英国殖民势力终结与中东战略
这些人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对丘吉尔以及英国政要进行攻击,并要求丘吉尔立刻率部进行迁移。虽然有澳洲政府以及当地殖民总督一力压制,但这种呼声在澳洲却已经开始蔓延,并有愈演愈烈的局势。丘吉尔以及他的部队,从军需补给到防御工事修筑上,都受到百般刁难。
更让其头疼的是,此时英帝国本土被德国占领,原属于英国势力范围的中东地区立刻发生震荡。德国外交部门、宣传人员在中国国家展开强硬的公关手段,各中东国家摄于德国的军事实力,同时也希望藉此脱离英国控制,立刻各施手段向英国施加压力。
其中典型的是伊拉克亲德派军官在其国内迅速掌权,随即推翻原亲英派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一系列协议,改为向外驱逐英国使馆人员。同时,因大战爆发,金属货币迅速回拢,类似沙特阿拉伯这样的沙漠国家财政立刻陷入极端困窘状态,沙特国王此时狮子大开口,向丘吉尔要求贷款600万英镑供其政府王室开销,否则将断绝与英国的一切关系。
更直接的还有,原依托英国存在的自由法国复国组织,在英国也灭亡后,立刻失去欧洲任何根基,真正成了流亡组织。法国欧洲近东地区殖民领在法国灭亡之时,就已经试图独立,不过当时因各种原因未能突破英法联合形成的压力,而此时正当其时。
轰轰烈烈地独立运动立刻在近东、中东地区迅速展开。丘吉尔虽想压制,奈何鞭长莫及,只能眼睁睁看着一个又一个“帝国利益”迅速失去,唯一还能支撑的也仅剩下一些英国石油商人。不过。在独立声势大起之时,这些石油商人的特权也陆续被收回,于此同时德国、美国、俄国、中国的石油商人快速进入中东,瓜分着原本属于英国地利益。
在这中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董事长莫非特曾建议罗斯福,接手沙特国王向丘吉尔的贷款要求,以换取更多的在沙特的石油开采特许权。然而当罗斯福将这一建议公布后,美国财政部以及国会鉴于欧洲战事情况,否决了莫非特这一“冒险”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