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427(1 / 2)

张妥善处理,是为至盼。”

收到此电后,华野的粟、陈、张于20日2时致电军委,表示说:“我们完全拥护军委指示对南线先打李延年,再打黄维之方针,并已准备派11纵及13纵于20日晚南下,21日晚可到时村东西地区待机。为求得迅速歼灭李延年,明21日晚我们尚可从攻碾庄部队中抽一至两个纵队南下,参加歼灭李延年军之末期作战。估计以中野3、4、9纵,加华野两个纵队,可以首先发起战斗。如中野尚有三个纵队担任阻击黄威兵团,尔后攻碾庄之4、6、8、9纵中,可抽出两个或三个纵队,加到对付黄威兵团方面去。我们对邱、李兵团难于截断其退路,只能争取歼其一部,故只使用八个纵队包围、钳制徐州之敌即可。”

到这时,关键性决策已有了眉目,刘陈邓、粟陈张两个野战军的前线统帅与最高统帅部毛泽d和中央军委共同制定了打黄威兵团的方针。他们都感到作为国军精锐主力兵团的黄威兵团就要从淮海战场上消失了。但是,战局的发展并不容乐观,黄威兵团这块骨头并不好啃。11月21日5时,毛泽d提醒粟、陈、张说:“现在我们所担心的,是你们歼灭邱、李四五个师或更少一点,将邱、李打得不能动弹,以便迅速抽出八个纵的主力,连同打黄焕然的各纵主力,去打李延年,这件事是否做得恰好”华东野战军根据毛泽d的指示调整了部署,电告军委和刘陈邓称:决定以七个纵队监视徐州近郊之邱、李、孙兵团,采取逐次削弱,坚决阻击其南窜,以保证刘陈邓中野歼灭黄威兵团,南线我军歼灭李延年兵团。

23日,刘陈邓和毛泽d均复电粟陈张等,表示完全同意他们所作部署。

前线负责主攻黄威兵团的中野,在刘陈邓指挥下实施作战。23日,中央军委在祝贺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的电报中指出:对于我们,最有利的是以现态势各个歼灭当面之敌,如果我们能在第二阶段中,大量歼灭南面敌人,就可以实现原定计划。

正在这时,淮海战局出现了急剧变化。原拟沿津浦铁路一路北进的国军李延年和刘汝明两个兵团,在解放军的沿途阻击之下,师老兵疲,犹如惊弓之岛,主力龟缩在花庄集以南,迟迟不敢脱离蚌埠。22日,华野在碾庄全歼黄焕然兵团,而黄威兵团在蒋总统的连续电令催促下,向解放军阻击阵地发动全线猛攻,于23日通过北淝河,其先头部队突过了洽河。在南坪集阻击战的隆隆炮声中,刘、陈、邓一面敏锐地抓住战机,利用河流阻隔,巧妙用兵,将黄威兵团步步诱人囊形阵地,一面于当天深夜致电中央军委,再次恳切陈词说:“现歼击黄威之时机甚好,而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王张纵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参入歼黄威作战。只要黄威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前线在等待答复。

黄焕然兵团在碾庄苦守半月全军覆灭后,南京的蒋总统只有指望嫡系精锐主力黄威兵团能早日加入徐蚌线上的作战。为了督促黄威兵团早日加入徐蚌作战,蒋总统严令黄威不得以任何借口迟延行动。

黄威兵团不是一般的部队,其15万人的部队包括全副美械装备的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中野虽也有12万人,可是武器装备特别是重装备处于劣势,要和黄威的15万人斗,是需要气魄和胆略的,刘陈邓有这种气魄和胆略。邓政委说过,只要歼灭了南线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毛泽d和其他政治局的几大书记非常信赖总前委,信赖刘陈邓,相信刘邓大军和陈、粟、谭这次一定能够吃下这口夹生饭。于是,毛泽d提笔复电刘陈邓并告粟陈张:“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中央军委、毛泽d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时修改计划,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并再次重申给予总前委刘陈邓“临机处置”之权。

毛泽d这最后一句话,完全概括了统帅部与总前委、统帅与前线将领之间的默契配合。反观南京的蒋总统,则是经常自作主张推翻前线将领的作战计划,对前线作战指手画脚,以至于不少的国军非嫡系将领所嘲笑。

为了使中原野战军有充足的时间集结起来,总前委首先命令豫皖苏解放军的地方部队在皖西利用各种有利地形,特别是一些河流,阻击、迟滞黄威兵团。时村,华野指挥部,粟代司令员正在里间屋里盯着作战地图,左手习惯地抱在胸际,右手托着左臂。这时,值班参谋报告:“司令员,陈司令员打来的电话。”

粟代司令员精神为之一振:“来得正是时候。”

“喂,是军长吗我是粟y。”粟代司令员一直这样亲切地称陈司令员为军长。

“正是”山人,我敢肯定你是一夜未睡。“陈司令员半开玩笑地说。

“睡不着呀,我想你们常委们也都没有睡觉吧。”

“那我们是彼此彼此。邓政委讲得好,消灭了黄焕然,我们还没有资格睡觉。敌人仍有60多万人马在淮海战场

上,就是要瞪大眼睛,再打几个歼灭战。等到把淮海的敌人全部解决了,我们大家再打个盹吧。”

粟代司令员在电话的这头笑了,问:“军长有什么指示”

陈司令员切进正题说:“毛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把徐州集团歼灭在长江以北,我们考虑,不要叫徐州的敌人三个兵团过淮河怎么样”

“是的,军长,我也这么考虑。”粟代司令员赞同地说。

“徐州之敌还有将近30万人马,不过在棋盘上已经没有活眼了,下一步你打算怎么打”陈司令员征求粟代司令员的意见。

“杜聿明是个聪明人,他恐怕不会死守徐州这座孤城的。”粟代司令员说。

“嗅,你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