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5(1 / 2)

。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在狱中谈笑自若。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1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2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3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4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诗作有: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绝句四首选一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还;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精卫

北风荡天地,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慷慨谁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