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皇帝才有这待遇。不想今日竟降临到李大树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矿头身上了。
然而高拱、风启等自是心中亮堂:这些人根本就不怀好意高拱这日特意来拜会陈羽霆。席间愤愤道:“这些人干这么多事来。不就是想造出势逼镇海侯回去丁忧吗”
“既然这样。那就让都督回去丁忧吧。”陈羽霆道:“我看都督最近的势头也太旺了一些。退一步也是好事。”
高拱却摇头道:“不可。不可庙堂执政。有如逆水行舟。退一步便有万劫不复之虞。”
陈羽霆却说道:“为政处事之道。讲究的是一张一弛。都督张得太久。绷得太紧。我怕反而要坏事。若能退守林泉之下。静一静心。或许也有好处。”
高拱皱眉道:“陈兄。这是你的想法吗”
陈羽霆道:“或者都督心中。也有这样的念头吧。这是以退为进啊。”
高拱摇头道:“咱们要以退为进。也无不可。但却不能是现在这种退法。这一退步。镇海侯就要丁忧三年了三年。三年真让镇海侯丁忧个三年。朝廷非大乱不可”
正议论着。外面有个家人跑进来。叫道:“不好了。不好了。李老太爷薨了”
尽管是早有心理准备的事。但听到消息高拱和陈羽霆都呆了一呆。高拱先反应了过来。道:“借笔墨一用我这就给侯爷拟书。请他以国家社稷为重。千万要守住心神。不能乱。不能乱”
他拟了一封书信。派心腹连夜送了出去。送到上海时。海军都督府已经是披白缟素。李彦直双手叉头。萎顿在虎皮椅子上。信件送到时他也没精神看。蒋逸凡替他打开了。看了一遍说:“高肃卿请都督你守住灵台清明。千万要忍住。”
李彦直哦了一声。不知是无神。还是失望:“他就是这主意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么”
这时有人报:“南海巡按张居正到。”
就见张居正一身白衣奔了进来。原来他去巡视南海。考察各地各岛的行政。为南海各地区进一步内附以及府县升级作准备。如今政务有成。和商行建回到了大员。正想向李彦直回报。不意就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赶了过来。
李彦直见到了他。说道:“叔大啊。你来得正好。你说说。眼下这事。该怎么办”
张居正从袖子里掏出数页稿纸来。道:“我在路上。已经替都督你拟好奏请丁忧的文稿了。都督你看看能用不”
风启和陈羽霆看了都吃了一惊。道:“奏请丁忧”
“是啊。”张居正道:“这是我和之秀在大员商议过后的建议。”说着又掏出一封信来说:“这是之秀给都督的信。”
李彦直接过看了一眼。闭目良久。点头道:“好吧。他说的有理。人生大事。无逾于此。这封丁忧奏表。你们就替我递上去吧。”
第六卷 之四十六 归林泉
李大树的弥留让本来就倍感压力的李彦直产生了混乱,这时张居正给他带来了商行建的一封信,信中认为李彦直最近两年走得太猛,“其势有莽、操之嫌,都督所谋,纵为天下社稷而行,士人亦疑都督挂大义而谋私利,欲倾朱氏而谋九五。”他认为,这样的舆论无论对外对内都是不利的,他劝李彦直暂时退居林泉之间,安心定志,以观天下之变。
“勿为天下之敌,勿为天子之敌。如今身后有余,宜先缩手,万一有变,我等仍有扭转乾坤之力。海上大势已成,纵都督不居其位,事或有反复,不至逆行。”
这封信虽然是署了商行建的名字,其实却是他和张居正商量后的结果。这样的谋划,就是高拱也是想不出来的,不是高拱不如商、张二人,而是因为他呆在北京,所以对局势的预判与商、张二人不同。
李彦直最终采纳了商行建和张居正的建议,他的决定,让许多人大感意外。无论是战友还是敌人,一般都认为李彦直就算不想卸职,至少也要挣扎几下,没想到他却这么干脆就上表奏请丁忧。
“他大概是在玩三请三留的把戏吧。”
魏良弼想。
甚至小皇帝接到奏表之后也有这样的念头。
“我要挺住”隆庆暗下决心:就算来了再大的压力,至少也要让外间的人知道自己其实是同意让李哲丁忧的。
按理,若李彦直是想搞三请三留,这时候他的人就会出手了,以各种方式去暗示、推动甚至威胁朱载夺情挽留,然后李彦直再上表坚持要丁忧,皇帝再不许,李彦直第三次上表,皇帝最后不许,整个流程才算完成。
不过很奇怪。这次小皇帝在接到奏表以后却没感受到什么压力。
“这是怎么回事李侯难道真的昏了头了么”高拱坐在屋子里吹胡子,目瞪南方。
他听说奏表地事情以后。一开始是很生气。但很快就想:“对了。是应该如此。若李侯自己请求夺情。反而会落人话柄。”想到这里他就放了心。等待着南边派人来与他联系按理。若李彦直是打算搞“三请三留”。在奏表上来地同时。甚至奏表上达之前就该派人和高拱说了。好让高拱有个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