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分节阅读 102(1 / 2)

有意思,他选择的是一架军用运输机,经过改装之后,它可以充任战场信息传递节点。

而且,更有趣的是,按他的说法,那不是飞机,而是卫星

国内的卫星数量还有限,达不到为一个演习专门调拨过来的奢侈程度。但在萧强的坚持下,大家接受了他的观点我们扮演的就是外军,我们没有这么多卫星,但外国有,他们的卫星遍布整个外太空,连接成网。

我们没有足够的卫星,但可以采用土办法,模拟卫星的存在,让飞机在一万五千米天空盘旋,形成对地信息传递中继的作用。

定位系统,其中心思想就是定位。

这个,萧强想的也是土办法。

他知道后世的卫星定位系统,以特制的卫星,在全球形成网络,通过信号的角度差,以特殊算法,确定信号的精确位置。

这个定位,在国内要解决不是难题。

难就难在,哪里去找这么多卫星来定位

萧强找到了陆航团,调用二十架直升机,经过改装以后,将之变成二十个信号接收中介,转发给高空的中继飞机卫星。中继飞机,又把这些信息,传回地面指挥中心。

地面指挥中心,才是这次定位系统的重中之重。

他从国防科工委,找到了研制出中国386的长城公司,请求他们的协助。

长城公司第一个扬名的产品,叫长城0520,其实就是基于大名鼎鼎的286芯片组,全套模拟ib-c的兼容机。

可别看萧强前世的时候,什么显卡、声卡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配套卡件购买,自己买回来,像搭积木一样就能独自完成。

这个时代,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现成的,显示驱动需要自己动手设计、板卡需要自己设计、主板需要自己设计,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长城集团把这些技术都吃透了,重新设计制造出来,让萧强得知以后,佩服之至。

他找到长城集团,并不是想要他们的386,而是希望他们,在国防科工委巨型机研究专家的帮助下,以几百块386芯片,搭建一套战场计算机中心。

为什么让长城公司为首,而不是巨型机专家来负责,就是考虑到长城公司已经把这种芯片的技术研究透彻了,只要经过巨型机设计专家的帮助,就能组建起一个有效的计算机系统。

巨型机,这是国内的称呼,在国外,都被称之为超级计算机。

当最后这套计算机系统构建完成之后,萧乾也给吓了一大跳:三个并行主机系统,足足需要三辆重型军用卡车来运载。

这可是名副其实的巨型机了。

三个主机,各有任务:一个是资料信息库,在接到资料请求之后,传送信息库资料;一个是服务处理系统,对传来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需要提供资料的,从资料系统调拨以后,转发给服务请求方。

最后一个系统,才是中央计算单元,根据现有资料,在程序要求下,对战场的形态进行计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系统,已经达到了准巨型机的标准。

它的主要职责,是接受中继卫星传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出每个信号源的所在位置,以及他们的识别编号。

同时,在战场,还有十个小型地面雷达站,它们扮演的角色,是敌人的预警机。

没错,虽然很让人发笑,但萧强针对外军的设备,都只能采用土办法来解决,这也是国内军事科技的现实无奈对此,国防科工委的科学家们,在听到萧强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设想之后,都只是拍了拍他肩头,沉重地叹了口气。

我们要是有足够的卫星、有预警机,怎么可能采用这样的笨办法,让预警机下地,来做模拟

预警机下地,是信号源下地,天上还有一架运输机,模拟预警机的战术动作,在一队战斗机的护航下,或是抵近探测,或是飞高指挥,或是后退躲避对方战机、导弹威胁,做足了全套动作

一旦预警机被判定击落,整个战场雷达网就立刻关闭,不再提供雷达讯息,也不再为战机提供引导支持。

雷达信号被传输到战场计算机中心,经过矢量地形分析,形成一套地形概貌,以帮助指挥中心的参谋将领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战场计算中心的处理能力,经过大家的实践,相对这个时候的大多数工作站来说,非常强悍。

在处理这些数据之余,还有百分之十六的冗余计算能力,被来到国防科工委,检查萧强工作的、斤斤计较的郑大校所发现,立刻转告了制造战场对抗模拟系统的一一零二厂。对方迅速制造了一批改良设备,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计算能力,达到了激光战场对抗尽量使战场真实化的目的。

并且,在计算中心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以后,国防科工委的巨型机研究专家们,又重新提出了一套计算中心的设计图纸,这次的,就是基于386处理器,正规的巨型机设计方案了。

萧强没有将之变成实物,但重组了这套资料,将专家们的超级计算机设计方案,收入了神秘空间。这是一项技术储备,以后迟早要用上它

他费尽心机,搞这么一大套东西出来,提供的,是充分的想象力。

论科技能力,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科工委的周主任,都比他强上十倍百倍,但没有人想到用这样的土办法,达到模拟高科技战场系统的作用。

也可能有人想到了,但由于级别不够,或者是申请不被重视,而没有通过。但萧强的运气显然不错,他借着军方高科技演习,军备钦差大臣的机会,成功地实施了这次全体军工协同的项目,搞出了这套系统。

但谁也不知道,他搞这套系统,背后的目的。

萧强在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说明:“一个战术班,就是一个封闭的小组;一个排,就相当于几个系统的控制中心;而连,则相当于独立的处理系统。以连为单位,才构成了营级作战构架。这次的高科技定位系统,就是以一个营,为实验单位。每一个层级,都应该是下一级向上一级发送请求,在得到回馈信号以后,作出反应。”

他巧妙地借助构架战场组织架构的机会,将每个班,当作了一立的计算机。而排,则相当于一个局域网,连级,则好比城域网,整个营级作战通讯架构,则被算做了一个国家网络的形式。

同时,他为了强化这点,还特意把网络的概念,向专家们叙述了一遍,这并难不倒他们这些东西的复杂程度,并不高,只要规格统一,很容易处理。于是,一套实用的系统,包括中继通讯器材设备,都被开发出来,投入实用。

依靠研制一套战场信息系统为后盾,他把网络的各个环节,进行拆分之后,顺利地分发给各个小组,协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