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说道:“若是此时,一个陌生人掉进去,会有什么后果”
眼睛在孔正方身扫来扫去。
别以为武承嗣是开玩笑的,这些都是太后的人,真将自己推下去,没有一个会对外说的,只会说是自己酒后失足所至。但此时孔正方反而抱定了死志,闭嘴不语。
阎朝隐哈哈一乐,道:“定会死无葬身之地。”
“但有一样东西它是吃不下去的。”
“是什么”
“正气时候不早,在下告辞。”
武承嗣脸充满愠怒,刚要发作,武三思暗中拽了一下他的衣袖。
但这一番对答,终于让一个人产生反思,走出门口,范履冰有意落在后面,低声说道:“我们无所谓,太后非是你所能说动的。”
“范君高义,可是在下位贱人微,太后不值得与在下磨嘴皮子。”
范履冰略一思索,说道:“也是,不过君自此门出,自此天下真正扬名。”
“名乃身外之物。不过是为臣子,就要忠君爱囯,否则又谈得什么道德与品行,门荫与功勋,才华与文章”
履冰久久不语。然后看着孔正方离去的背影,一直在沉思。自己虽受了太后的恩惠,可与囯家相比,又算得什么囯家如此,是要对太皇说出真相的时候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正文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东都黄昏三 午后方晴
孔正方老出了武府,天色也黑了下来。
清凉的秋风一吹,孔正方身体哆嗦了一下,刚才那一刻,他清楚地感到武承嗣想动手的念头,若不是那个武三思拽了一下,自己真的会成为豹子口中之食。
他对范履冰说没有事了,心中还是很担心,皇的奏呈要递到太皇手中,以及相关的程序也要交接,自己在洛阳要呆好几天。这也是危险的几天时间。
因此,又想到了一个人。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郑道衡找到了裴行俭,他也想到了裴行俭。
不过这时候天色已黑了下来,各个坊门紧紧关闭,当然,可以强行从角门进去,不过非常时刻,还是做人低调为妙,于是又回到了驿馆。
第二天天一亮,孔正方就来到裴府。
将事情经过说了出来。
裴行俭没有立即回答。不是孔正方很牛叉,一个人居然让鼎鼎大名的北门学士,一个个哑口无言,那怕就是他占据道义的优势。比如提起阿史那骨咄录与阿史德元珍,不错,一个是温博手下的将领,一个是不得志的唐朝胡人小吏。
可话不能这么说,有多少将领才华胜过主帅的。又有多少在自己手中埋没的人才,投入敌营中却是锋芒毕露。不能说温博与伏念束手待毙,骨咄录与牙,珍也要束手待毙。
再比如说用孝道来压皇。
也容易的,当年皇用了明崇俨春药一事,乘机逼迫了太皇禅位将这个最大的大义抓在手中。有多重要,外人无法想像。若是没有这个大义,那怕洛阳再凶险,陛下也不可以离开洛阳,前往西域,否则太皇一死,一份或真或假的诏,就能换掉皇帝了。到时候陛下怎么办现在就是皇帝离开洛阳十年,太皇一死,他还是皇帝。
没有严重的失德行为,谁敢将他废去霍光伊尹在世,也不敢
当时陛下大胜,又冤于逃亡,九生一死回来的再加春药的事,太皇只能做出让步。可事已过境已迁,这件事对现在的太皇威胁不大了,纸包不住火的,也有许多人知道了。只要将这一条说出来,陛下不孝的名声就落定了。
如说得委婉一点,太后不会生气。甚至一说出来眼前这个孔正方,会吓得瑟缩发求,局面就是两样。
难道所有的北门学士,文坛精英一起没有看出来有的良心过不去,没有说,昨天晚都自始至终没有发言。有的知道,但让陛下那一刀杀怕了,不敢说。
就包括整件事,都有可能是裴炎挑唆武承崩这样做的,毕竟他需要一个清名,不便直接出面。
想到这里,说道:“孔县承,你做得很好勿用担心。只要你不刻意得罪某些人,或者不高调行事,东都一行,裴某保你平安。”
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孔正方只是一个小县承,除了武承嗣当时不悦外,谁值得出手,对这个小人物动手
有了裴行俭这句话,孔正方一颗心才安定下来,他毕竟不象郑道衡出身于荥阳郑家,有强大的家底做后盾,不怕。
裴行俭又问道:“陛下呢”
自从李威发那一刀砍了出去,武则天与李威关系变得很紧张,裴行俭也不敢与李威联系。
不知道吐蕃那个小太后有没有来到青海,按应当来了。也不知道那个“小太后出了什么主意。只能询问,通过蛛丝马迹去分析。
“陛下与黑齿将军到西域去了。”
“去西域”裴行俭皱了皱眉头。
这是很无理的做法,太后做得这么急,大约太皇象自己一样,寿命到了极限。这时,陛下应留在青海,离东都近,可以最快速度得到东都的弃讯。
再说西域,黑齿常之悄悄地转移了五万人马,秘密到达了沙陀硅。论钦陵长驱直入,这是放吐蕃人进入天山北的。过了天山,黑齿常之这才拦头痛击。不仅这一部,还有后面的援兵,由魏元忠与郭元振率领,从东路包抄。还不仅是这两路。
最致命的一路是李谨行的军队。
最精锐的士兵没有放在呼罗珊,而在吐火罗,呼罗珊打得那么辛苦,李谨行都没有前线,就是为了防止吐蕃北下的。这一路人马将会兵出葱岭,从南路包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