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8章 凤麟受欺(1 / 2)

书馆内,四、五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在夫子的带领下,进行着他们人生“四大礼”-入学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中的第一礼-入学礼。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因此这入学礼的第一项就是“正衣冠”。孩子们在学堂外的小院里站成一排,十方先生依次给他们整理好衣冠,然后带着这些“衣冠整齐”的弟子恭敬地走进学堂。

进入学堂后就要举行拜师礼了。孩子们先是向着至圣先师的神位九叩首;再向夫子三叩首并递上束脩六礼。这束脩六礼包括寓意业精于勤的芹菜,功德圆满的桂圆,苦心教学的莲子,早日高中的红枣,宏图大展的红豆,和表示感谢恩师的肉条。

行过拜师礼后,有书童用铜盆端来了净水,孩子们逐一将小手放在净水中洗净、擦干。这表示他们已经净手净心,以后可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学习了。

接下来,十方先生手执一支饱蘸朱砂的毛笔,进行入学礼的最后一项-开智。他在每个孩子的眉心处点上了一颗红痣。“痣”与“智”同音,这表示孩子们已经开启了智慧,今后的学习将一点就通。

举行过入学礼,这些孩子就正式成为了书馆的弟子,开始了他们的学习生涯。

中国古代的教育讲究个“背”字,小孩子入学后先要跟着夫子背诵并称三大国学启蒙读物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夫子念一句,孩子们跟着念一句;渐渐地变为孩子们自己朗读,夫子在一旁给予必要的指正。

古人读书,强调“心到、眼到、口到”和正确的姿势,孩子们要反覆地读,直到能够熟练背诵。不过,就算他们将经文背得滚瓜烂熟,也还不懂其中的意思。这要等到了一定的时候,夫子才会对经文的内容进行讲解。

与现代教育制度不同,古代没有明确的班级划分,在同一间学堂里坐着不同学习进度的孩子,夫子会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没有统一的进度。因此,学堂里除了凤麟等四、五个新生,还有几个去年或前年入学的孩子。

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了半天书,终于等到了夫子的一句:“先到这里,你们休息一会儿吧。”十方先生刚走出学堂,刚才还老老实实、正襟危坐的孩子们立刻就显出了顽皮的原形,一个个蹿到院中追逐嬉戏着。这十来个孩子明显地划分为两拨,九个官家孩子凑成一拨;三个商户孩子凑成了另一拨。

一个高大壮实的小男孩看见凤麟一个人站在大树下就径直走了过来,底气十足地开口问道:“我是郭铁牛,你是新来的吧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凤麟。”

“你家住哪儿你是哪家的孩子”

“我家住在兴隆街凤宅,我是我姐姐的弟弟。”

“那,你姐姐是谁呀”

“我姐姐是凤依依。”

两个孩子一问一答说话的当口儿,另外两个商户的孩子也凑上前,一起聊了起来。

“是凤记糕点铺的凤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