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154章 给点颜色(1 / 2)

时光荏苒,一转眼又是半年过去了,如今已经到了金秋时节。凤依依的各项事业在这段时间里都发展的很好。

义村的发展最快、变化也最大。如今的义村实在是不能再用“村”这个字眼儿来形容了。

远远望去,村中原来的茅草棚早就不见了,代替它们的是一排排被小院围绕着的砖瓦房。

村子四周是一片片接连成片的厂房。从最早的制衣厂、军服厂,到后来扩建的内衣厂、床上用品厂,到最新建成的棉纺厂,都是青砖灰瓦,机声隆隆。

以前,义村穷的时候,孩子们想吃个鸡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得是过生日或是生病的时候才行。要是有哪个孩子能有块糖果,准能引来一堆孩子的口水,成为一时的孩子王。可现在,这些都已经不算什么了。

义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在各个厂里上工,有不少人家还是父子、夫妻、兄弟姐妹齐上阵。人们的手头宽裕了,消费能力自然也就上去了。

刚开始,有一些精明的小商贩看到这里能卖出货物,就挑着针头线脑、家常用品来这里卖,偶尔也帮着村民们捎带一些东西。

后来,有人看到了这里的商机,干脆和村里商量好,在这里开起了小商铺。这样一来,家常用的东西不用出村就能买到了。小贩们乐得赚钱,村民们也乐得方便。

因此,现在的义村不但有村舍、工厂、还渐渐出现了商街的雏形。俨然发展成了一个小小的乡镇。

这里,白天的时候,除了隆隆的机器声和义学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之外,总是安安静静的。

各家各户的老人们除了帮着“双职工”的儿女带带孙辈;有些闲不住的喂喂鸡鸭外;就是聚在村中的小空场上晒晒太阳、聊聊天儿,悠闲的打发掉一天的时光。

一天中,最热闹的就要数午间休息的时候了。穿着各厂厂服的工人们纷纷走出厂房,到食堂排队领饭。

凤依依扩大了原来的食堂,义学盖起了专门的学馆,孩子们已经不需要在这里再上课了。扩建后的食堂,平日里是食堂,开大会的时候便成了会堂。去年的优秀员工表彰大会便是在这里召开的。

各厂的员工们拿着餐盘领完饭,便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八卦一些村里或厂里的新鲜事。

“诶,你听说了吗老郭家的四丫头也考上棉纺厂的织布女工了。”

“哦,是吗嘿,要说老郭家的那四个丫头都是手巧能干的。哎,现如今呐,要是谁家有几个能干的丫头,一点儿也不比有小子的人家挣的少。”

“可不是。从前郭大嫂总是发愁,家里就四个丫头,穷得都揭不开锅了。可是你瞧瞧人家现在昨天俺去老郭家,人家正包肉包子呢,说是闺女们干活累,得吃点儿好的。”

“他家拢共六口人,五个都挣银子,那四个丫头一个月可不少往家里拿,吃个肉包子算啥。”

“诶,俺听说他家大丫头,就是在军服厂当小组长的那个,以前为了拉扯三个妹妹,连婚事也耽误下了,如今也老大不小的了,说是想招个上门女婿呢。”

“你这算啥新鲜事儿,俺早就知道了。那丫头长的端正、心眼儿好又能干,有不少人都在打听呢。诶,不瞒你们说,俺嫂子还想托俺说和说和,把她娘家外甥说给郭家大丫头呢。”

“哎,老实说,等俺家闺女长大了,俺也琢磨着就在咱这村里给她找个婆家呢。守着爹娘,又能挣银子,可比嫁出去强多了。”

“可不是现在呀,外村的姑娘都想往咱这义村里嫁,可咱村里的姑娘都不想往外村走。”

就在员工们吃饭休息的时候,总厂长凤玉蕊可没有闲着。如今的凤玉蕊也已经及笄了,虽然还是那一副风风火火的脾气,但也沉稳淡定了不少。

她身材高挑,比大她一岁的凤依依还高出半个头,在古代的女子里算是个大高个子了。

一支银簪随意的把乌黑的长发挽了个坠马髻,身上穿着一件暗花的素色襦裙。凤玉蕊正双眼盯着面前摊开的账簿,小手“噼里啪啦”的拨弄着算盘珠子。

正在这时,姜总柜、军服厂的厂长独臂老武和专门负责与凤记接洽的吕郎将从门外走了进来。

看见姜总柜和吕郎将,凤玉蕊赶忙站起身来,高兴地说道:“姑父、吕郎将,这批货都清点完了。嗯-,一共是一千两百件,还有三十件作为附赠品。喏,这是单子。”凤玉蕊说着指了指桌上的帐薄。

现如今,虽说凤玉蕊是总厂长,但她历练的时间到底还短,很多事情还都是由姜总柜在把关。再加上棉纺厂的开工,姜总柜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放在了义村。

“蕊姐儿做事一向利索”姜总柜疼爱地揉了揉凤玉蕊的乌发。

凤玉蕊不满地一拨楞脑袋,“姑父,不能再揉我的脑袋了,人家已经是大人了,要注意形象”

“哦,对对对,蕊姐儿已经及笄是大姑娘啦哈哈哈”

姜总柜、老武和吕郎将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虽说凤玉蕊办事老练多了,可有时候说话还是小姑娘的强调。

“吕郎将,这批货由谁监收呀”凤玉蕊的大眼睛眨了眨,望着吕郎将问道。

“呃-,这个,兴许是宁大侍卫或者是隼侍卫、鹫侍卫吧。”

凤玉蕊的大眼睛一亮,看着吕郎将说道:“吕郎将,不如这样吧,我同你一同押货过去。万一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好及时处理,好不好”

“有二小姐跟着自然好。”

“那行,咱们就这么说定了。”

姜总柜听了凤玉蕊和吕郎将的对话,觉得有点儿奇怪:这么点儿小事,蕊姐儿干嘛那么上心呀。

不过他也没顾得上多想,就对屋中的几人说道:“那你们就先忙着,我过去老柴那边看看。”

“姑父慢走。”“姜总柜慢走。”

姜总柜来到了棉纺厂的小院。这里,清花车间、弹花车间、纺纱车间、织布车间依次排列。

清花车间负责用轧花机取出棉籽和杂质,将籽棉加工成皮棉。

弹花车间里摆放着一台台木制的箱式弹花机,将皮棉加工成蓬松的絮棉,并进一步去除里面的杂质。

进入纺纱车间,工人们正手脚配合的一边蹬踏着五繀纺车的踏板,一边用双手纺纱。熟练的工人能纺出绵长而均匀的纱线。

织布车间里,机梭来回摆动,一块块有着各种图案的漂亮棉布在纺织女工的一双双巧手下,一寸寸的变长。

柴厂长正在织布车间里来回巡视着。现在,他最喜欢看那梭子来回,看那棉布一点点儿长长。

“老柴”姜总柜向柴厂长打着招呼。

“老姜,你来啦走,这里吵,咱们去账房里说话。”

来到账房,下人给姜总柜和柴厂长端来了热茶。“老柴,住习惯了没有”

姜总柜和柴老板以前就认识,只是交情不深。经过这次共同办厂和筹建合作社,两人倒是熟悉了不少,而且很是谈得来。

“早习惯了,好着呢”

“大丫和三丫怎么样了”

“那两个孩子都能吃苦,干啥都认真。大丫在纺织车间,前两天考核,除了那几个织布的能手,就数她织得最好最快了。三丫人小,在义学读书呢。听廖夫子说,用功的很。大丫也是个好学的,下了工就去晚学识字呢,听说也认识不少字了。”

“哦,这就好。小姐一直惦记着她俩呢,哎,都是苦命的孩子。”

“放心吧,老姜。等会儿你看见她俩就知道了,都长胖了呢。”

“那就好,那就好咱这生产情况怎么样呀”

“不错,不错。”柴厂长起身用钥匙打开一个大柜子,从里面拿出了一摞帐薄,对姜总柜说道:“这福字不到头图案的卖得最好,不少人家喜欢用这个花纹的棉布给家里人,特别是老人做被子。”

“嗯,前儿个,我娘子也买了些,说是想用来做被子呢。”

“是吧,凤小姐说了,这叫什么来着”

“流行”

“对对,流行呃,你看,还有这种暗格子的也不错。这种鸟兽纹的最复杂,一天也织不出多少来,卖的也最贵。”

“这鸟兽纹的有卖到外阜的吗”

“没有,咱们这里还供不应求呢。除了这种,别的都有销往外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