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惠深吸了一口气,恭恭敬敬的道:“有您在一日,大辽绝不会生出任何异样的心思,与大宋永交友邦,我大辽上下,唯您马首是瞻。”
未央闻言,纠正道:“你说错了。”
萧惠愕然。
“不是唯我马首是瞻,是唯大宋马首是瞻。”
“大人教训的是。”
继续前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皇都皇宫,未央抬头看去,皇宫早就修葺一新,新的牌匾,更是以纯金打造,整座皇宫富丽堂皇,远胜从前。
“不容易啊当初一把火烧了个干净,没想到你们建的还挺快,花了不少钱吧”
萧惠叹息一声,“十万民夫,千万钱财,无数精金美玉,一年的功夫,就修成了这么一座宫殿。”
“穷奢极欲”赵宗旭撇撇嘴道:“如此看来,辽主耶律洪基,也不是什么英雄。”
萧惠张了张嘴,没有反驳,耶律洪基本是雄才大略之人,可惜生不逢时,被未央前后三次羞辱,种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如今早就无心朝政,专心一意的享受。
未央摇头道:“可怜此人也算是天纵之才,寻常时代,也是一代雄主,称霸天下,不在话下,只是心志不坚,虽然算不得真英雄,也算是不凡了。
不是谁都能在逆境之中逆流而上的,在自知绝望的前提下,耶律洪基没有崩溃,我已经很佩服他了。”
萧惠老泪纵横,觉得唯一这句话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搁你你试试先是自家被烧了一通,然后自家的老子被弄走了,生死不知,据说现在在给人家养马,然后一战而败,举国上下离心离德,耶律洪基在这种情况下,能保住帝位,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还谈什么逆流而上,那不是扯淡吗
赵宗旭心中却不这样想,他认为,辽国如今如此颓废,皇帝都废了,为何不一举拿下,还等什么呢不拿下辽国,反而在大宋内搞东搞西,这就是不对的。
未央是不知道他心中的想法,不然赵宗旭绝对没有好果子吃,小小年纪,不知道从哪听来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想,就成了这个样子,若是不加以纠正,以后绝对会长歪,到时候可就来不及了。
可惜的是,未央没有及时意识到问题,所以错过了最佳时期,为以后的事情,埋下了毁灭的种子。
“咱们进去看看”未央玩味的看了看自己的三个弟子,笑眯眯的问道。
赵宗旭又是第一个开口的,“师父,区区辽主,自然不用害怕,师父想进去,弟子舍命相陪。”
未珩与赵曦相视一眼,赵曦脆生生的道:“咱们就不要去了,再好看,也不过是那样,人家已经够伤心的了,咱们再去刺激一下,说不定人家一绝望,万一来个自杀什么的,可就不好了。”
赵宗旭愤怒的道:“自杀要是这样就好了,也省得咱们打过来了。”
未央摇了摇头,“曦儿说的对,耶律洪基还不能死,最起码三五年内,他不能死,他一死,辽国必乱,万一出了个妖孽坐上了皇位,对大宋不是好事,而且辽国内乱,生意也就做不成了,对大宋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君子不言利”赵宗旭不忿道:“生意算什么,打下辽国,才是千秋伟业。”
未央皱了皱眉头,很罕见的没有反驳自己这个弟子的意见,仁者见仁,这种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认同的。
第355章
未央离开皇都的时候,萧惠一脸的不舍之意,在旁人看来,就像是韩王爷不舍得老朋友一般,其实蛮不是那么回事,未央去了萧惠家里做客,当然是萧惠力邀的,只是未央一眼就看到了一副字,那副字挂在中堂上,想看不到都难。
那副字,叫做力命表,小楷法帖,文凡八行,书法古雅、研美,让人一见倾心,再见难舍。
未央是什么人好东西都想扒拉回家,自然不会放过,他也不开口,只是站在那里,摇头晃脑道:“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圣恩低徊,待以殊礼。天下始定,帅土欣戴。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昨日见,复蒙逮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之事,昔先帝尝以事及臣,遣侍中王粲、杜袭就问。臣所怀未尽,冀益丝发,乞使侍中与臣议之,臣不胜愚,款慺慺之情,谨表。陈间臣繇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死罪死罪萧惠满头大汗,听到最后几个字,吓得一个激灵,一脸悲愤的上前摘下力命表,命人找来一个精美的檀香木盒,好生装好,带着悲壮而又豪迈的心情,送给了未央。
未央让未珩拿好,笑道:“王爷厚赐,自当铭记在心。”
萧惠很想说,您倒是谦逊一下,不要了不成吗
当然不成,力命表是什么这是钟繇的书法,世所罕见,就算是比之书圣王羲之父子,钟繇的名头,也丝毫不逊。
钟繇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兼工,其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写得最好的是楷书,宣和书谱评价说:“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说: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与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由此可见,钟繇是蔡邕书法的第二代传人。其实,钟繇的书法艺术之所以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学。据宋代陈思书苑菁华记载,钟繇少年时就跟随刘胜学习了三年的书法,后来又学习曹喜、刘德升等人的书法。因此,钟繇与任何有成就的学者一样,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学习的结果。
在苦练的同时,钟繇还十分注意向同时代人学习,经常与曹操、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人讨论用笔方法问题。钟繇不但自我要求严格,对于弟子门生也同样以严要求。对于儿子钟会,也常常百般劝诫,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钟繇、钟会父子被人们称为“大小钟”。
为了一部蔡邕笔论钟繇不惜夜半挖韦诞坟墓,可见其人对书法的痴迷,达到了什么程度。
钟繇的书体主要是楷书、隶书和行书,南朝刘宋时人羊欣采古未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所谓“铭石书”,即指正楷,“章程书”即隶书八分书,“行押书”指行书。钟繇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地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
这力命表,就是“五表”之一,极为珍贵。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
总而论之,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和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又与东晋书圣王羲之被人并称为“钟王”。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流变都有重要作用。
未央不是书法大家,自然看不出这是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