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132(1 / 2)

d要杀他的人吧不过这么一想,张正书也还是觉得不对劲。难道那清倌人,和那个没露头的人,是一伙的张正书觉得,这怎么好像很有道理啊

“这凶手应该不止一人。”

张正书给出了自己的判断,“那个清倌人、没露面的人,都很有嫌疑。”

这个提点刑狱公事有点啼笑皆非,说道:“你这般说,岂不是谁都有嫌疑了”

“或许还漏掉了很重要细节,那就是犯罪动机,和结果对谁最有利”张正书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犯罪动机对谁有利”

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好像有点明悟了一样,他好歹也是中了进士的人,怎么说也算是宋朝中的聪明人。原本他就有不少的疑惑,听了张正书的这一番话,他也明白了过来。那个辽国使臣是第一次到宋朝来,原本只想着公费旅游的,没想到居然成了黄泉路之旅,实在是感慨。所以,凶手和他有深仇大恨,那是不可能的事。

只要为什么要杀他

估计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挑起宋辽两国之间的矛盾了。别看宋辽两国边境“和平”了几十年,但是彼此之间的摩擦还真不少。要是事态升级,两国之间因此发生战争,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那么,谁会在这样的战争中获利呢

契丹人和宋人显然是被算计的一方,不会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然而,对于西夏人来说,他们却能赢得喘息之机,调动军队的时间。

“那是夏人做的”

这个提点刑狱公事也醒悟过来了,“不错,他们确实会这么做”

张正书却什么都没说,而是来到了汴河旁。

汴河贯穿了汴梁城,这和后世的城市很像。虽然用水很方便了,但是也方便间谍从水路上渗透进来。这是很难防的,这也是为什么皇城司四处布伏的原因了,实在是汴梁城就是不设防的城池,敌国细作太容易就进来了。

第两百八十九章:不干人事

张正书靠近汴河,其实只是用系统确认一下凶手的逃跑路线。因为系统有着全景预演,能快速地分析出凶手是怎么作案,怎么逃脱的。

很快,系统就给出了答案。

“如果是一次比较完美的犯罪,按照宋朝这时候的侦缉手段,那么从汴河上逃脱,这是最完美的。”这是系统的判断,也和张正书的想法不谋而合。确实,在没有监控摄像头,没有指纹技术,更没有目击证人和确凿证物的情况下,想要拿住一个跳河逃脱的凶手,太难了。

“提醒一句,凶手很可能不止一人。”

系统这句提醒,其实就相当于是废话。

不管是谁都清楚,要想实现这一次刺杀,一个人是办不到的。最起码,在杀了人之后谁给你掩护逃脱要想在禁军的重重把守里刺杀一个人,没有一个团队和一个完美的计划,是根本行不通的。

“等下,我们好像都忘了一件事,为什么辽国使团没有发现少了一个人都深夜子时了,按照契丹人的作息,他们早就应该入睡了吧入睡之前有人没回来,却没有人发现,这是不是存在一个漏洞”

张正书突然想到这件事,这个提点刑狱公事也想起来了,好像确实说不过去。

“你现在说这个有何用”

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叹了口气说道,他不懂得侦缉凶手,也不明白这个到底意味着什么。

“用处太大了”张正书振振有词地说道,“如果辽国使团发现少了一个人,你说他们会怎么样肯定会上报给鸿胪寺,鸿胪寺也肯定会奏请官家,调出枢密院兵符,进行全城搜索。但问题是,契丹人并未发现使团中少了一人。”

这个提点刑狱公事也好像明白了点什么,说道:“你是说,其实这个辽国使臣是回到都亭驿了”

“这个辽国使臣是回到了都亭驿,但却不是他。”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我们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凶手已经逃走上,却不曾想到,如果城中汴河有船只经过都亭驿,禁军岂能不盘查”

“可那晚当值的禁军回想说,并没有可疑船只经过,也从未听见有水声。再加上都亭驿前后皆有重兵把守,灯火通明,更不会发现不了的有人潜入河中”这个提点刑狱公事很肯定地说道。汴州禁军虽然糜烂,但是用来看门还是尽职尽责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这就是疑点所在了,那么凶手是如何逃脱的呢而且辽国使团竟然没发现少了一人,不是疏忽的话,那就是凶手杀了辽国使臣之后,化妆成了辽国使臣,进入了都亭驿。又利用对都亭驿的熟悉,而从中逃脱了。所以不管是陆路,还是汴河之中,都没有发现凶手的痕迹。这个凶手,其实早已混入了都亭驿之中。”

这个提点刑狱公事被这个推断吓到了,连声说道:“这不可能,不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当你把排除所有的不可能之后,剩下那个答案再不可思议都好,但那就是真相。”张正书淡淡地说道,“看似不可能的事,但只要想仔细了,也绝对是可能的事。辽国使臣为何没能呼救正常人在正常的情况下,见到有人对他不利,恐怕都要喊救命吧”

这个疑点,提点刑狱公事根本没法回答。确实,如果有人亮出了兵刃,这个辽国使臣却还不知道呼救,那说明了什么

“还有,这个凶手对都亭驿很熟悉,这又是为什么”

张正书继续问道,根本不给提点刑狱公事反应的时间。

“这这”

提点刑狱公事被问题张口结舌,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本身就不是干这个的,你叫他写文章,作诗词,他张口就来。但是一说到现在他的专业技能,他就懵圈了。这也是宋朝文人的通病,看似读了圣贤书之后,什么都懂了,什么都会了。但是这种官一旦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那就是一种灾难。为啥因为很大一部分宋朝官员,连五谷都分不出来,还不知道木薯是不是长树上的这样的官,真的是毫无用处。

这也没办法,自宋朝开始,凡是在殿试中进士的,都是立即就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至于官员的技能培训呸,那是什么鬼,你居然怀疑一个进士的学习能力好吧,这些官员就上岗了,没有任何技能,就算再聪明,也只能被胥吏玩弄在股掌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