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210(1 / 2)

d一般的失败。他的后、宫可谓佳丽无数,却连个儿子都没,失败,太失败了。

赵鼎绝对不会想到,张正书说着赵佶,脑子里却想到了赵煦。这种跳跃性的思维,绝对不是寻常人能跟得上的。

“小官人,我看你还是韬光养晦罢,莫要招惹权贵了”

张正书苦笑道:“我也不想啊,是他招惹我的。”

赵鼎也哑口无言了,确实,这一次是张小官人流年不顺,被赵佶盯上了。谁招惹谁没关系,但和权贵扯上关系的,肯定没啥好结果。张正书估计自己的事,很快就会摆在赵煦的案头上了。要是赵煦诘问起来,张正书还真的不好洗脱自己。

“小官人,那你接下来要做何打算”

赵鼎也怕啊,要是失去这个金主,他和母亲樊氏生活就又回到以前,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里。这样的状态,赵鼎自问是没法继续学业的。事关自己前途,赵鼎自然是很上心的。

“还能怎么办,凉拌”

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该干嘛干嘛去,要是怕了一个端王,那汴京城就不用呆了,举家迁徙吧”

赵鼎叹了口气,知道张正书说的是事实。

汴梁城中权贵多如狗,扔一块砖头出去,都能砸中一个五品官。这样的环境,哪里能完全避得开呢好在这些权贵也知晓利害,不敢太过倾轧商贾,不然汴梁城哪里有现在这般繁华。宋朝的满朝大臣心理是很矛盾的,既不屑商贾,又脱离不了商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知不觉间,这些文官大臣也有意无意为商贾说一些话了。

正因为如此,商贾的地位才大大地提高,甚至还被允许参加科举

从这个角度说,张正书应该是没事的。要是赵佶敢做什么出格的事,怕他就要立即滚去端州呆着了。宋朝的端州,或者说是岭南,还是没有开发的南蛮之地。虽然已经有不少汉人迁入,但当地还是民风彪悍,物资匮乏。赵佶一个享受惯富贵的人,突然去到一个“穷山恶水”之地,张正书相信赵佶会疯掉的。

“不用担心太多,他只是一个亲王,又不是皇帝”

张正书满不在乎地说道,赵鼎却吓到了,连忙说道:“小官人,慎言”

这时候,没人会觉得赵煦是英年早逝的主,更不会想到才二十多岁的赵煦居然会连个儿子都没。可现在,赵煦确实是没儿子,万一赵佶生了点什么心思,那他继位登基的可能性太大了。可这话知道就好,一旦说出去,那绝对是要惹祸的。别看宋朝看似开了言路,实际上和历朝历代没啥两样,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一旦被有司听到了,比如皇城司什么的,绝对是一场祸事,足够杀头了。

这就是人治的可怕,也是张正书心中惶恐不安的源头。这种不安全感是宋人不能理解的,张正书说了赵鼎也明白不了。反正距离历史上赵煦驾崩还有两年时间,张正书还有时间去安排后路。他就不信了,跑到海外赵佶还有能力找到他

不过,这话还是少说为妙,张正书不知道皇城司会不会已经安插人近他身边了。“不知道西北的战事怎么样了”张正书突然叹了口气,这场战事才是他最为关心的。

第四百六十三章:精神胜利法

“这还用说么,大宋必胜”

赵鼎信心满满地说道,要是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宋朝经常打胜仗哩。殊不知,宋朝的对外战争永远都是小仗打胜,大仗就败得一塌糊涂。但由于朝廷的遮掩,寻常百姓只是知道大宋打胜仗了大宋又打胜仗了前方传来捷报,大宋又双叒叕打胜仗了

要是战败了,轻飘飘一句话,前方战事不利,嗯,可以翻篇了。

然而,这只能糊弄一些单纯的百姓罢了,比如赵鼎。像市井小民,升斗市民,哪一个不知道宋朝的真正实力要不然,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宋夏大战之前,汴梁城的粮食猛然上涨了一个档位。你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酒楼茶肆里,市民们都在窃窃私语。或者你更不能理解的是,勾栏瓦舍里,上演的杂剧都是有关战争、英雄的话题

无他,就是宋朝百姓知道宋军是战五渣,对他们是一点信心都没,所以才追忆汉人最强大的时期,想要找一下虐待北方夷蛮的快感。

这个心理嘛,张正书是能理解的。

毕竟类似“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祖上也曾富过”的言论,可以给自己增添一点虚荣嘛。用精神胜利法单方面宣布胜利,可不仅仅是阿q的专利。究其根底,就是宋朝百姓在异族面前直不起腰来,只能用这种精神胜利法麻醉一下自己,满足一下幻想。说白了,宋人就是自卑了。

因为武力打不过对方,又好面子,所以只能硬撑着说朝廷多厉害。

实际上是怎么个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能用钱买平安就买平安吧,不要兴刀兵就最好了。可惜,这种精神的麻木,让宋人陷入更深的迷误和虚妄之中。这种事,放在汉唐时是根本不可能的。哪怕是五胡乱华之时,汉人也是极有血性。为何到了宋朝,汉人就好像一下子垮了一样

皆因宋朝“崇文抑武”国策的推行,已经逐渐让社会产生了一种风气人人皆以读书为荣,以当兵习武为耻。“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这时候传开的,可见百姓对宋朝武力的极度不自信。男子一旦当了兵,上了战场,十有九八就是成了炮灰。这样的朝代,有人想当兵才怪咯。

看看秦朝,军功爵制度下,谁不想当兵

也就是赵鼎这种书生,才会信朝廷的话,认为宋朝真的很“强大”。

可但凡是有点阅历,走南闯北的人,对宋朝的武力都表示堪忧。甚至一旦开启战端,多少走私商贾都提前得知,唯恐避之不及

张正书看着兀自沉沦在“宋朝无敌”状态中的赵鼎,他轻轻地叹了一声,感慨无知者真幸福。

“怎么,小官人,你觉得我说得不对”

赵鼎很疑惑,他自认也算是知兵,知道西夏冬天出兵,那肯定是取祸之道。有了天时之利,再加上城池的地利,只要西军给力一点,大宋绝对是胜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