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30(1 / 2)

d“可万一他们暗中下手呢”

曾瑾菡还是担忧,朝中那些个官老爷,大部分都是满肚子坏水的,真要整治一个商贾,何必他们亲自出手

“我也想到了,我断了不少人的财路,他们自然是要怨恨我的。但我也不怕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再说了,很快我们的银行就要成立了,赵官家还会派禁军为我们保驾护航,何惧之有”

张正书的话,让曾瑾菡稍稍安心了些。

只有张正书自己知道,她太好欺骗了,虽然张正书可能几年回过神来,怕也是要着手抢夺张正书的银行。这是一定,肯定以及确定的事。

这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另一个解释:天底下的好东西,全都是皇帝的。

操蛋不

操蛋,但你没办法。

皇帝看上的东西,你不想给,只能转移财产,然后避居海外了。虽然无奈,但谁叫宋朝根本没有什么保证私人财产的法律呢虽然,宋朝皇帝并没有做过这种事,因为赵家人还是要脸面的。可这是银行啊,一年的收益,可能达到上千万贯,甚至几千万贯拥有了银行,富可敌国就不是一句空话了。皇帝能不心动朝廷那群伪君子能不心动

别的不说,张正书鼓搞出一个香水来,连福建章家都受不住诱惑想来巧取豪夺了。要不是被张正书捅到章惇那里去,怕他们已经得逞了。也是因为这样,张正书才设立了保安队,以刀剑捍卫自己的权益。

宋朝可没有什么专利保护法,山寨过去了就是人家的了。

是不是有点无耻确实无耻,可你只能被动防范,却追究不了责任。

一样的道理,看似宋朝对刑统很信仰,其实人治的那套还是充斥着朝野内外。皇帝但凡看上的东西,你敢不给你能不给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呵呵,怕是你活在梦里就好像正史上的赵佶,想要玩石头了,全国上下都巴巴地送奇石过去。要是百姓不给怎么办暴力去抢啊要不然,怎么短短十几二十年,北宋就一片怨声载道呢

这里面的实情,就是皇帝在巧取豪夺。

即便是奇石,也是要百姓去开采的。可百姓辛辛苦苦开采了石头,却连一文钱都得不到,还要交各种苛捐杂税,哪个百姓忍受得了

鸡,要养肥了才杀。

张正书虽然提出了银行的概念,可人家也会抄啊只不过张正书有独家秘笈,很多山寨银行是办不到的。比如兑票的水印、凹版印刷;比如准备开遍大宋的分行;比如利用禁军押送钱银;比如,张正书拿出了纸币的概念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张正书估摸着,就算赵煦要下手,也起码得等他把银行布局完了,纸币发行完了,他才会动手。

只是到了那时候,张正书和大宋就要决裂了。不决裂也没办法啊,难道赵家皇室还能容得下张正书不成

不过,距离这结局还有段时间。可能是一年后,也可能是十年后。不管怎么说,这才是张正书最大的护身符。

第七百三十一章:进入七月

银行,是释放资本这头怪兽的阀门。

张正书把这道阀门打开了,把怪兽放出来了,肆虐天下之后,赵家皇室肯定要找一个人来背黑锅的。

嗯,就算赵煦在明年挂了,换了个皇帝上台。比如赵佶,那张正书没话可说,只能自认倒霉。但如果历史改变了,赵煦爱惜身子,没有旦旦而伐,成功延寿几载,直到资本这头怪兽已经彻底改变了大宋,赵煦就会琢磨了。

其实不用赵煦琢磨,大宋境内不乏有识之士,只不过他们被眼界所限,看不到张正书那么远而已。一旦他们回过神来,自然明白银行是罪魁祸首。那时候,银行已经深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支撑起大宋的经济,已经无法可以取代了。

那怎么办还是需要有一个替罪羊啊

好吧,张正书就是这个替罪羊。宰了张正书这只肥羊,立马可以使得国库多一笔横财。

这个逻辑是不是很搞笑

但这就是大宋,这就是人治。

皇帝一言而兴,一言而灭。普通百姓也好,甚至臣子也罢,基本权利都无法保证。但这,也正是人治的真实面目。只不过之前一向温文尔雅,没有撕破表面披着的外衣罢了。

有时候人的烦恼,就是看得太清楚。张正书倒是挺羡慕曾瑾菡的,最起码她的聪明才智能用在正确的地方。

“姝儿,如有一天,你我不得不避居海外,你会不开心吗”

张正书突然问道,看似无心随意的一问,其实背后隐藏着张正书的试探。

“那正好啊,郎君说天下之大,我早就想去看看了”曾瑾菡也随口这么一答。

张正书笑了:“天下确实很大,但危险的地方也不少。不过啊,如果我能把火炮造出来,倒是可以带你去欧罗巴看看了”

“火炮”曾瑾菡有点奇怪,“是武器么”

“嗯嗯”张正书也没有隐瞒,“没有强大的武力,在异国他乡是很危险的。不过啊,时机未到,怕是要等个三五年,甚至上十年都有可能”

“我相信郎君”

“嗯”

时间飞逝,很快进入了七月。

开封府的七月,热得不行。可黄河流域,却时不时来一场大雨,等同是在下开水。内黄口决口处,已经渐渐退去了洪水。可黄河的水位,一直都维持在比较高的地步,这都要归功于黄河流域的大雨不断,径流量比往年大了一倍不止。

不过这样也好,总算是能体现出张正书治水的功劳了。

随着报纸的宣传,再加上六月底两季稻已经成熟了,一路沿着汴河进入了黄河各个支流,然后迅速平息了关于粮食短缺的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