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大宋好官人 分节阅读 351(1 / 2)

d出来的文官,都不敢作声;那些愣头青一样的文官,或者是肥头猪脑的贪官,又偏偏瞧不出这一招的狠毒之处。蔡京也是暗自着急,却无可奈何。好在,这也不是完全的坏事情。要知道,当事情摆在台面上,就完全是双刃剑的。这大抵上就是“我能往,寇亦能往”的意思,你能建立报社,我也能建立报社啊

说实话,做官,特别是在大宋做官,谁没有些把柄的

只是有的官把自身的把柄藏得很好,而有的官把柄握在别的官手中罢了。

也就是说,只要是能争权夺利的东西,都能变成党争的一部分。甚至蔡京已经在盘算着,怎么利用报纸重新掌控权力了。不得不说,蔡京的思维确实并非常人能及的,他的洞察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正如蔡京预料的一样,很多官员都选择了闭嘴不言。唯有一些赵煦的亲信开口,称颂这是仁政。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

在赵煦看来,这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在为自己掌控百官而必须做的事情罢了。

“既然诸卿没有异议,那么这个新的衙门,叫甚么名堂好呢”

赵煦扫视了一下周围,发现这些文官都好像哑巴了一样,赵煦觉得不爽,开始点名了:“安卿,你认为这新衙门,叫甚么名堂好”

因人设岗的事,在宋朝并不算少见。而因事设岗,好像也不少。御史中丞安惇冷不防被问道,只能硬着头皮端着朝笏出列道:“陛下,臣认为用报署,似乎符合此衙门”

“嗯,还算不错。”赵煦点了点头,觉得还是满意的。“李侍郎,你认为呢”

中书侍郎李清臣被这么一问,也有点傻眼了,他向来少急智,只能附和说道:“陛下,臣也认为报署这名称不错”

赵煦不太高兴了,报署报署的,一点都不大气。

“朕倒也有个意属的名字,叫新闻署如何”赵煦定了定神说道,“新闻署主管报社一事,只有取得朝廷颁发的许可,方可兴办报社。且报社必须受到新闻署管理,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旦有诬陷、捏造之事,轻则罚款,重则停刊整顿,甚至取消报刊号。报社社长也要下狱上刑,受到惩戒。

新闻署也要整理出新闻规范,定期召集各大报社社长学习,该如何报道事实。同时,朝廷要求报社报道之事,报社不得推却。没有证据之事,不可报道”

这就等于定下基调了,文武百官一听,好像还算不错于是乎,也就接受了这个新衙门。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等于招安那些报社、小报了。有管理,总是好过没有管理的。而且,有了衙门之后,报纸产生的税收,也有了可查找的途径。这就等于间接促进了税收,充实了国库。怎么说都好,也是一项有益之举。这时候的宋朝,虽然贪官污吏不少。但能做到京官五品以上的,大多也还有“致君尧舜上”的报复,也就都通过了,没人反对。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能这么顺利达成这个新衙门,他也很意外,本来还以为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行的。“那接下来,就该诸卿议论一番,这个新闻署要设在哪个衙门之下了”

这时候,就是六部、大理寺、枢密院争权夺利的时候了。

第七百七十八章:皇帝受益修

不出赵煦所料,这几个衙门,争得脸红耳赤,谁不知道掌控了这个“新闻署”,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

一时间,朝堂上好像菜市场一样,嘈杂得赵煦都心烦意乱。

大约过了一刻钟,赵煦实在忍不住了,示意了一下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明白赵煦的意思,吼了一声之后,偌大的大庆殿内才恢复肃静。

“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赵煦忍不住斥道,“知道的说你们是朝廷重臣,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是市集中人”

见赵煦气在火头上,文武百官都不敢吱声了。争权夺利,是官员们的天性。即便性子恬淡的人,也不会让这个“新闻署”旁落的,这不就等于把刀子递给对手吗所以,才会有这种场面。赵煦也是纳闷了,这么一个“新闻署”,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吗赵煦不太明白,这不是诱不诱惑的问题,而是关乎生死大事的问题。

一旦被政敌掌控了这个“新闻署”,岂不是等于自断前途看看今天的情形就知道了,只要有政敌的把柄,随随便便弹劾一下,那么在民怨四起的情况下,政敌肯定是黯然倒台的。即便民意煽动多了,百姓也学乖了,可掌握了“新闻署”,绝对是大杀器

这些文官都不傻,相反还太精明了。也正是因为这么精明的文官们,让赵煦看出了破绽。

看着还蠢蠢欲动,想要继续争夺这个“新闻署”的文官们,赵煦内心也悄然改变了对报纸的看法,真正地重视了起来。要知道,赵煦原先是看不起报纸的,认为这上面都是一些猎奇的事武侠小说,要不就是“天方夜谭”天文地理,或者是“危言耸听”攻打交趾之类的言论反正就没啥好的东西。

可经过这一次,赵煦才发现,原来百姓关注的东西,都是这些啊

“看来,报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物事”

赵煦一转眼,心中就有计较了。

这样的大杀器,岂能放在文官手中看看御史台,看看那些谏官,都成什么样子了

还加重文官的权柄赵煦又不是缺心眼,更加不傻,他自然懂得要握紧这样的权柄。分给哪一个衙门,赵煦都觉得不妥当,这会引起官场的动荡。“等等,新闻署报纸那邸报”

赵煦灵光一闪,淡淡地说道:“朕意已决,新闻署本为报纸而生,朕思虑朝廷邸报一事,也一并管了罢是以,新闻署归进奏院所属”这话一出,大庆殿中一片哗然。谁不知道,进奏院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

说白了,进奏院就是皇帝花钱养着的官。从宋太祖开始,这进奏院的官员都是皇帝授意大臣委任的,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朝廷的政令。最多的时候,进奏院的官员超过一百多个,等于驻派地方的通讯员一样。

进奏院的经费,都由皇帝的内帑支出,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镂刻雕版的费用。这些进奏官员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驿马送到地方,然后印成纸张文本给地方官观看。

没错,这就是邸报了。

因为宋朝的贪腐问题,进奏院也能避免。所以很多时候,邸报都没出进奏院,那边厢小报就得到消息了。因为泄漏政令、官员升迁,进奏院还被处罚过。但是不痛不痒的,进奏院的官员们还是一如既然的“贩卖”消息,以此获利。

没办法,进奏院里的官吏主要由监官、进奏官组成,监官由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任,通过堂除、荐举、恩荫、差摄、吏部铨试等方式选任,主要负责管理监督进奏院文书传递工作,进奏官是进奏院最基层的吏人,选任途径主要有承袭、自荐和保引,负责文书的抄写、传送、存档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