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重生之殿堂乐队 分节阅读 198(1 / 2)

d粮食缺口数据是很恐怖的,按照每个月15公斤口粮来计算,270万人一个月要吃的粮食就得四万吨。

在回内罗毕之前,曹吾他们就已经商量好了,计划由他们私人出资,筹措五千吨玉米运到这里来。

五千吨不是个小数目,购买玉米的话也要耗费千万,但对于肯尼亚的粮食缺口而言却只是杯水车薪。

今年的干旱导致了大规模的粮食减产,国际粮食援助必须要支撑到下一个收割季节,时间至少得维持六个月。

那是个天文数字,甚至连肯尼亚这样的一个国家都难以承受。

在来之前,曹吾他们和以老詹为主的发起人团队,以及其他三个分会场的承办方开会讨论了善款使用的问题。

大家不确定能筹集到多少善款,因此已经确定参加的歌手们大多都认筹了一部分份额。也就是说,大家已经做好了倒贴钱来搞这次演唱会的准备了。

因为这次演唱会的收入会涉及到多个国家,具体怎样分配使用,也是个很麻烦的事儿。

集中到一起来统一分配是不可能的,倒不是因为信任问题,而是效率会很低下。

大家一致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所有参与这次活动的人都是第一批会员。然后由基金会牵头,在分会场所在的四个地点设立站点,由基金会会员们进行管理,管理权每年轮换。

这次的善款也将由募集善款的四个分会场负责人以及承办方进行管理,用于购买粮食,联系运输,以及后续的分配等等方面。

曹吾他们回到国内后,就马不停蹄的奔波了起来。

他们专程跑了趟东北,那里是国内粮仓。

梁璐生也一起回去了,他目前在家乡也算小有名气,能出点力。

但是在了解过后,他们才发现,大宗粮食贸易并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他们以为有钱就能买到粮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为了粮食安全,国内粮食基本上很少出口,反而每年都在大量进口。

而库存的粮食,每年也都有规定的售卖时间,而且是通过拍卖的方式,叫做临储拍卖。

今年的临储拍卖时间已经过了,眼下能买到粮食的渠道,只有贸易商一条。

五千吨的粮食在曹吾他们看来已经不少了,但在东北当地很多大贸易商看来,却只是很小的数字。

商人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市场上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被他们解读出无数信息来。

因此,当慈善演唱会亚洲分会场落地魔都的消息传开的时候,当地的粮食价格也有了一次小幅的上涨。

很多大贸易商都在翘首以盼,观望市场,如今的他们俨然变成了世界上最狂热的追星族,所有可能参与这次演唱会的明星们的行程都被他们知晓,作为发起人和承办方的黑洞乐队和星海文化更是成为了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

黑洞乐队的行程他们比谁都清楚,因此,当曹吾一行刚到东北,就有人来拜访他们了。

第四百零七章 见粮商

“哎我终于见着真人了偶像啊”曹吾等人下了车,便见到一个圆脸的黑胖子迎了上来,热情的伸出了双手:“欢迎牛总和几位艺术家来咱们东北啊啊哈哈哈”

黑胖子和牛莉以及曹吾一行每个人都握了握手,连小白也没有落下。

他手劲儿不小,力度恰如其分,让人感觉到他的热情是实实在在的。

这黑胖子叫宋岩,外号叫宋大头,是杨晨介绍的朋友。

他是做海运生意的,有家公司,大大小小七八艘船,杨晨公司往北边市场上发的货,都是用他的船运回来的。

不过他不是曹吾他们的主要目标,今天他是当个中间人,介绍两个做大宗粮食买卖的粮商给他们认识。

粮商在酒店包房里等候他们,一见到他们进来,便起身相迎。

星海这边只有牛莉,小白和黑洞四人,宋岩那边是他和两个粮商,还有两个作陪的朋友。

其实并不只有这两位粮商联系星海,东北、河南地区很多比较大的粮商都在想办法联系星海,联系黑洞乐队。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除了黑洞发布新专辑的新闻外,最为人热议的便是这次的慈善演唱会了。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慈善活动,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也汇聚了全世界最有吸金能力的一群人。

全世界最优秀的音乐人联合在一起,在世界各地共同举办一场狂欢音乐盛宴,很显然,商人们对这次募捐活动比活动主角们更有信心。

只是靠那一连串大腕的名字,他们就知道这次募捐的善款金额少不了。

善款的用途也很明确,那就是购买赈灾粮食。数万吨的生意就摆在眼前,谁都想来吃这块肉,自然是各显本事了。

“牛总的创业史我们在网上看过无数次了,那家伙都会背了”宋岩笑声爽朗:“要我说牛总这性格就像咱们东北人,胆大,心细,完事儿还好个朋友,是不是哈哈哈”

“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大明星啊荣幸荣幸。”叫做黄荣的粮商笑呵呵的称赞道:“我家那小子今年上高中,每天嚷嚷着要学唱歌,当大明星。我就告诉他,当明星不是唱歌好就可以的,公众人物,要有社会责任感,品德和人格魅力才是让人喜欢和敬爱的关键,这一点,那小子还得向几位老师学习啊”

“您过奖了。”曹吾几人笑着道了声谢,生意场上的人说话虽然好听,但基本上不用当真。

东北地区的酒文化很简单,没有什么花里胡哨,喝就完事儿了。

菜上来没吃几口,黄荣他们便开始敬酒。

不过都记挂着要谈事儿,大家也就没喝那么急。

喝了两杯,牛莉便提起了话题:“黄总做大宗粮食生意算是咱们东北这边最大的了吧”

这个时候可不是谦虚的时候,黄荣笑道:“我也就不说那虚头巴脑的话了,东三省这块儿,我每年要收上万吨的粮食,三类粮仓我就有两个,供应量绝对不是问题。”

一旁另一位粮商胡万林笑道:“我就没有黄老板这么大的规模了,一年也就收个几千吨,卖卖企业。”

乐乐忽然开口问道:“黄总,胡总,像您二位这样做大宗粮食生意,一年得挣不少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