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336(1 / 2)

在这年代,对于危重病人来说,汤药不进是非常危险的征兆,不能进汤药,连流食都吃不下去,又没有输液作为维生的手段,那距离病殁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如果能进汤药,就代表能吃饭,身体就算不济也能支撑一段时间,再往上一点儿,就是能坐下来平静说话,最后便是能下地走动,那意味着病人基本上无大碍,甚至有痊愈的可能。

萧敬仍旧面带担心之色,说道:“陛下是能进汤药,早上用下一小碗米粥,但状况仍旧不佳,诸位大人进去后还是莫要太打搅陛下休息,这几日内……要小心谨慎。”

言外之意,这几天还是要随时预备皇帝驾崩,应对新皇登基所带来的政治危机。

萧敬在皇宫众多太监中年老持重,加上对皇室忠心耿耿,人也好说话,在一干朝中重臣眼中是个可以完全信任之人。

连李东阳、马文升和谢迁也不敢对萧敬无礼,毕竟之前朱祐樘以为必死之时,萧敬已经晋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朱厚照登基之后,在朱厚照对政事不太懂的情况下,由内阁三位辅政大臣来拟票拟,由萧敬代天子批红。

这等于说,公开的顾命大臣是刘健、李东阳、谢迁,但内廷的顾命却是萧敬,还有一点是让萧敬执领东厂,这是非常要害的衙门。

明初设立东厂之初,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领东厂是定制,但如此会让司礼监掌印太监权限太大,所以之后都是让司礼监的二、三把手来执领东厂,但在朱祐樘传位时,想到的最信任的太监就是萧敬,所以宁可让萧敬同时领司礼监和东厂两处要害衙门。

此时刘瑾被罚调往司苑局,那是个管宫中瓜果蔬菜供应的小衙门,在二十四监中显得微不足道。

至于宫中一些著名的太监,诸如王岳、高凤等人,都是在宫中效命多年摸爬滚打起来的,而要说宫中宦官中的新贵,便是东宫常侍之一的张苑,他替代的是之前的常侍刘瑾。

至于东宫常侍,并非是二十四监官名,统筹负责东宫太子的日常进出、侍奉。

历代皇宫中各宫院都设下常侍之职,多为侍奉得宠的妃子或者太子,就好像宪宗时西厂大太监汪直,也是常侍出身,至于东宫日常所需则并非常侍所能管辖。

所以就算张苑在宫中官职和品阶低,但他是张皇后的人,又是太子亲随,在新皇登基之后很可能会进入司礼监,甚至执掌东厂。

但若弘治皇帝身体安好,那张苑就只能老老实实做他的东宫常侍,宫中的太监,他连前二十号都排不上。

……

……

李东阳、谢迁、张懋等人到了坤宁宫前,刘健已在这儿守了一晚,这位内阁首辅年届古稀,一夜下来人也憔悴了不少,但涉及到君王传承的大事,他不敢有丝毫怠慢,生怕因此而成为大明王朝的罪人。

见到诸位同僚前来,刘健道:“陛下刚才进了一碗参汤,目前已安睡过去,太医言情况正在逐步趋于好转,实不宜打扰……你们先回去休息吧,待陛下转醒后,再进宫叙话。”

朱祐樘正在休息,别人可不敢随便打搅。

皇帝把该交待的事情已经交待清楚,就算是驾崩,朝廷也不至于混乱无章,那现在只能祈求皇帝能早点儿下榻行走,至于病愈是不敢想了,最起码能让传位之事延后一段时间,让太子年长一些,顽劣的心能收敛。

众人连进去面圣的机会都没有,白等一晚上,都要赶回去休息。

第九七六章 收买拉拢

在这之前,谢迁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回家,现在他精神疲惫,准备回府一趟。

宪宗病逝时,谢迁在朝中没什么地位,那时候他感受得不是那么真切,如今年老之后遇到弘治皇帝病危,他感觉到无比的压力,一夜下来便已精疲力竭。

李东阳等人与谢迁一同出来,连刘健也不会再留在皇宫守候。

刘健道:“宾之回文渊阁值守,让于乔回家歇息,等晚上之后再做更替。启昭往詹事府,对众东宫讲官交待,这几日太子学业不可荒驰,一切如旧!”

内阁需要有人值守,刘健作为首辅作出如何安排并不稀奇,但他让李东阳上午值守,下午回去休息,那意味着到等弘治皇帝醒来需要重臣们面圣时,李东阳很可能赶不及。

李东阳此时也全听刘健的,行礼之后,几人正要离开,刘健却单独留下谢迁,似有事交待。

李东阳去文渊阁,马文升、张升和刘大夏则向出宫方向而去。

张升要顺道去一趟詹事府,虽说弘治帝“病危”的消息没有张扬开,但昨晚几名大臣进宫彻夜未出,到白天后总会有小道消息流传出去,朝廷大臣必然是传得沸沸扬扬,刘健让东宫讲官一切照旧,便是为安定人心。

如今要传递出一个讯息:太子还是太子,皇帝并无大碍。

几人都走远了,谢迁才好奇打量刘健。

刘健轻叹:“于乔,回去歇息,下午早些进宫,陛下有言,休息后对你有事交待!”

“呃?”

谢迁怔了怔,这话分明不是让他回去休息,而是让他留在宫里。

皇帝是说你先回家休息,但休息后即刻来见朕,你当臣子的不能不识相,熬了一晚上,回去后睡不到一上午时间,肯定睡不醒。

与其路上耽搁,不如留在宫里,直接找个地方先凑合着对付一下,等皇帝醒来时,听到召唤就能直接面圣。

臣子留在皇宫內苑很不合适,不如去文渊阁,谢迁在宫里值夜不是一天两天,那边有几间雅阁专门供阁臣休息,无比熟悉。

“刘少傅说的是,在下知道怎么做了。”谢迁行礼道。

“嗯。”

刘健欣然点头,进宫几人中,他的身体最差,李东阳那边有痔疮熬不住,其实刘健的意思,是想让谢迁过去和李东阳作伴,相互有个照应。

刘健看似不近人情,让李东阳留守内阁,但其实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情况。

谢迁没有怨言,非常时期,根本就没必要斤斤计较,你好我好大家好,事情过去就算完事。在太监相伴下,谢迁只能加快脚步去追赶李东阳,一同往文渊阁去。

……

……

另一边,张氏兄弟出宫没有走午门到大明门这条路,而是径直往西华门而去,他们想趁机去见一个人。

张氏兄弟没有进撷芳殿,让门口值守太监进去传话,很快,张苑东张西望地溜了出来,看得出他很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跟张氏兄弟有联系。

“张公公,多日不见身体还是如此康健?”

张延龄老远便用不阴不阳的腔调说道。

当张鹤龄和张延龄两兄弟一同出来见人时,张延龄充当话事者的角色,而作为兄长的张鹤龄则显得沉稳大度,不太说话,但一出口就让人很有压力。

张苑赶紧行礼:“见过两位国舅爷。”

一句话,就让张氏兄弟的脸色很难看,他们眼下不喜欢被人称呼国舅,因为那代表他们是外戚,通常外戚很容易招惹外人,尤其是读书人的非议,他们自己不太检点,抢占田宅、欺男霸女的事做了不少。

张延龄冷声道:“张公公还是称呼侯爷的好。”

张苑赶紧陪笑改口,但心里一阵羞恼,他最不喜欢听别人称呼他“公公”,他被阉割成为太监,主要便是因为张氏兄弟,虽然他并不敢确定一手推动他入宫的幕后黑手一定是张氏兄弟。

“两位侯爷,不知道今日找小人出来,有何要事?”张苑拿出以前见到张氏兄弟的谦和谄媚,赔笑着问道。

张延龄看了兄长一眼,张鹤龄这才接口:“太子尚未回来,你或许不知坤宁宫的状况,陛下……身体不好,昨晚甚至有不祥之兆,到天明后病情才稍有好转……”

张苑听到这消息,心中暗喜。

对张苑来说,最希望的便是弘治皇帝驾崩,太子登基的话,那意味着他可以飞黄腾达,但听说皇帝病情好转,心头一沉。

张鹤龄继续说道:“陛下昨夜留下遗诏,吩咐让内阁三位阁老为顾命大臣。而在內苑中,司礼监秉笔太监萧公公,晋为掌印太监,执领东厂……”

张苑心里感觉一阵悲哀,在这宫中,他何其渺小,几乎没人留意到他,但这些似乎跟他关系不大。

张苑进宫时间不长,对于朝廷人员架构不是很了解,但他为人聪慧,日常观察中,他明白自己的“同类”,也就是太监中,权限最大的是二十四监的掌印太监,其中最风光的要数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可就算他得到皇后的信任,在皇宫里晋升司礼监也是遥遥无期。

无论是年岁,还是在宫里侍奉的年数,他都落于下风,所以在不更朝换代的情况下,他根本就没资格进入司礼监。

张苑道:“小人,不解两位侯爷之意。”

张延龄哈哈一笑:“张公公,我们兄弟二人在皇宫里布置……咳咳,认识的太监不多,张公公算是一位,若是太子登基,我们自然希望有人能在宫里面为我们说话。”

“而你,哈哈,你是皇后的人,也就是我们的人,当初你进宫以及被皇后宠信,也是出于我们举荐,以后……我们要多多亲近些才好。”

张苑心里一凛,这意思是,张氏兄弟要保举他进司礼监?

可张苑随后转念一想,就算张氏兄弟有用得着他的地方,也不会马上调他进司礼监,而是要等皇帝驾崩以后,现在他留在东宫照顾太子,对张氏兄弟来说才能做到利益最大化,而且弘治帝未驾崩,皇帝是不会安排他这样没资历和威望的人进司礼监的。

但若少太子登基,那一切情况将大不相同。

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习?

刚过中午,谢迁便匆忙从文渊阁往乾清宫方向去。

弘治皇帝身体虽然并未病愈,但已移驾乾清宫,连同张皇后也留在这边照顾,而太子则被送回撷芳殿去了。

除了对撷芳殿加强戒备防止有人对太子不利之外,东宫一切事项照旧,太子今天仍旧需要上课,这也是弘治皇帝醒来后特别要求的,就算在他临终一刻,也希望儿子是在学习进步。

但这并不代表朱祐樘是一个严父,他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慈父,可以说朱厚照日后胡作非为便是因为他管教不善,子不教父之过,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有道理的,朱祐樘之所以成为一个严于律己的好皇帝,因为他自幼便生长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而他没有给儿子这种忧患意识。

谢迁到了乾清宫皇帝的寝殿外,萧敬恭敬站在门口。

就算弘治皇帝并未真的临终,但萧敬还是执领了司礼监,成为宫中最有权势的太监,也可以叫他作“内相”。

“阁老先在外等候,奴婢这就进去通传。”

萧敬虽然权势很大,但他在外臣面前总是谦逊有礼,这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自来对那些有名望的大臣都很尊敬,其中便包括弘治皇帝非常信任的内阁大学士谢迁。

谢迁一人独自守在寝殿外,心想:“难道这次只是一次皇位更迭的演习?到头来会以一切平安无事而结束,皇宫和朝廷的一切事项照旧?”

“那陛下为何要特别召见我?论在朝中的名望和地位,我始终不及刘少傅和宾之,这事情让我看不懂了。”

心里想着事情,谢迁神色有些恍惚,忽然听到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他转头一看,一群人急匆匆过来,其中有背药箱者,并非是昨天守夜的韩太医。

谢迁对太医院里的人还算熟悉,其中有许多生面孔,奇怪的是后面跟有道士和番僧,这让谢迁觉得很惊讶。

弘治皇帝一向信奉道教,但在李广妖言惑众扰乱宫廷后,弘治帝对道教的信奉程度降低了很多,但随着身体大不如前,他对道家丹药和养生之道又重新变得热衷起来,之前听闻皇后怀孕是由道士“作法”后得来,具体情况如何,只是在皇宫內苑中传闻,谢迁无法详细调查。

太医、道士和番僧到来,停留在乾清宫殿前,除了太医上来见礼外,道士和番僧对谢迁视若无睹。

谢迁心里有些不对味。

作为儒家学者,他一向信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思想,对于鬼神之说一向嗤之以鼻,他曾劝谏过皇帝远离道教那些天师、真人,但却收效甚微。皇帝该信奉还是信奉,谢迁实在没辙,只能是任由这些道士和番僧在宫里胡作非为。

萧敬出来后,见到太医一干人,没有第一时间传召谢迁进内,反倒是过去对太医说了一句,让他们先进宫觐见。

人进去了,谢迁却不干了。

皇帝病情危重,召见内阁大学士,结果人到了,却让后来的道士和番僧先进去见驾,这像什么话?他赶紧跟萧敬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萧敬面带难色:“阁老或有不知,这陈真人、西番国师都是陛下信奉的高人,昨日他们在皇宫内开坛作法,这才令陛下转危为安,阁老进去见到陛下之后千万别质疑此事。切记切记!”

谢迁心有不忿。

几个妖言惑众的江湖术士,居然在这里大放厥词,说皇帝的命是他们救回来的,谢迁压根儿就不信开坛作法能起到什么治病救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