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寒门状元》TXT全集下载_543(1 / 2)

隆庆卫指挥使李频为沈溪接风,特意在居庸关关城内设下酒宴。

如今沈溪已是朝中大红人,刘健和李东阳请辞后谢迁顺理成章成为内阁首辅。而谢迁跟沈溪关系如何,天下人都知晓。

李频知道沈溪次日一早就要离关北上,于是亲自到官驿邀请沈溪赴宴,顺道恭贺。

“……如今刘少傅和李少保同时致仕,谢少傅担任内阁首辅,看来沈大人入朝为阁臣之日已为时不远!”

朱厚照登基后,谢迁以辅导太子之功与李东阳同升少傅仍兼太子太傅,但由于刘健早前几年便已经是少傅,为示尊敬,朝臣多半尊称刘健为少傅,而谢迁和李东阳依然称大学士或阁老,现在刘健引退,谢迁立即被朝臣冠上少傅的尊称。

沈溪打量李频一眼,道:“李将军难道不关心边关军情?听闻这次达延部寇边,出动兵马近万,声势不小啊!”

李频笑呵呵道:“若是以前末将听闻此等消息,必然紧张万分,但现在情况却不同,沈大人往西北接替保国公为三边总制,大人以往率数千老弱残兵,便将数十万鞑靼铁骑击败,现在您手下雄兵猛将无数,难道还怕区区几个毛贼?”

听李频把话说得这般满,沈溪面红耳赤一阵赧然,摇头道:“本官自己都未觉得可战无不胜,你如此说法若被人听去,必然要嘲笑本官……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战场上局势千变万化,焉能用以前战绩进行推论?还是要随时关注边关急报,以免事到临头手忙脚乱!”

李频恭维地道:“大人说的是,末将回去后便悉心研究边关之事,若沈大人有何调遣,可随时将末将征调西北,末将愿鞍前马后效命,听从大人驱驰……”

沈溪不想跟李频胡扯,一摆手:“如果没别的事情,李将军请回吧。本官不过是途径居庸关,非宣大总督,跟隆庆卫挨不上边,彼此相安无事为宜。”

李频听沈溪言语中有见外之意,连忙道:“大人说得哪里话?若西北爆发战事,不管是三边还是宣大地区,所有官兵都是要听从大人节制,这是大明历来的规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您就是末将的顶头上司。”

“另外,沈大人在西南平息民乱时,便已是兵部尚书,若在西北再次建功,怕是您回朝之日便会执掌兵部……末将听闻,吏部马尚书请辞归田,兵部刘尚书可很有机会接任吏部尚书……如此一来,您依然是末将的上司……”

沈溪微微摇头:“你想多了,朝廷之事,非外臣应该关心。”

“是,是。”

李频陪笑道,“沈大人说的是,末将已在城中酒楼为沈大人设下接风宴,关城内主要文武官员均已到齐,等大人到了就可开席。”

沈溪皱眉:“李将军果然是有备而来……这宴席本官就不出席了,事情若传到朝中,大臣们会如何非议本官?西北战乱正当时,本官不思社稷,在途径地方时扰民饮宴……恐怕连你都要惹麻烦!”

李频怔了怔,连声分辨:“大人,事情没您说的这般严重吧?这设接风宴纯粹是礼数问题……再者说了,就算不出席宴会,大人不照样要在居庸关内歇宿一夜?”

旁边传来一个声音:“你这都没听明白?沈大人的意思,这接风宴别摆了,出了事大家都麻烦。如果你执意如此,就算沈大人通融,回头咱家也会在陛下面前参你一本!”

说话之人走了过来,李频看过去,发现是熟人。

来者正是之前陪同刘大夏往西北担任监军,如今在朝中素有名望的太监谷大用。

历史上谷大用作为八虎之一,被刘健等人弹劾,乃刘瑾身边主要帮凶。

但此番谷大用因被朱厚照派遣跟随沈溪往西北担任监军,避免遭遇政治风波。

谷大用的性格要比张永和刘瑾等人沉稳许多,加之不擅工于心计,行事相对踏实,而之前几次往外地公干,都做得很好,以至于得到朱佑樘和朱厚照这前后两任皇帝信任。

李频见到谷大用,赶紧上前见礼:“原来是谷公公,恕末将之前不知此番西北监军乃是您老,因而未曾前往拜见。”

谷大用道:“你不知晓就对了,咱家从未想过你知晓,你只需知道西北三边总制乃沈大人便可。沈大人重任在身,不能赴宴,这宴席是你们自己吃掉还是就此撤除,那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李频陪笑道:“谷公公说的是,末将这就告辞。”

……

……

李频离开,沈溪继续伏首看案牍。

谷大用走到案桌边,附身道:“大人,您该歇息了,明日一早就要动身,如今西北局势不甚明朗,希望到宣府后多调遣一批人马,跟随沈大人往西北。”

沈溪抬头看向谷大用,微笑着说道:“谷公公过虑了,本官之前从湖广调拨一批兵马北上,现正由紫荆关西进。明日我们出居庸关后折道西南,走保安州、蔚州一线跟这批兵马汇合。”

“啊!?”

谷大用对沈溪的安排非常惊讶,问道,“大人,您这……有些不合规矩啊……恐怕没跟朝廷打过招呼吧?”

沈溪道:“放心吧,此事本官向兵部提请并获得准允,而且这批兵马数量不多,系以辎重兵的方式调拨西北,若是谷公公有所疑虑,何不密奏京城,问问陛下?”

谷大用赶紧赔笑:“大人言笑了,陛下对您可说言听计从。此番您从湖广调拨兵马,显然是因为这些兵用起来顺手……不过大人可有想过,西北那些兵崽子未必会如此认同,若他们觉得大人对他们有所轻视,怕是对大人接下来征调兵马有所阻滞……”

沈溪点头:“还是谷公公想得周到,怪不得陛下会派你到本官身边来当监军。”

“大人过誉了。”谷大用恭谨地说道。

沈溪道:“西北之事本官会好好考虑,至于如何缓和西北将士意见,本官自有定计,谷公公不必担心。另外……本官履任后准备在西北练就一支精兵。”

谷大用听得云里雾里,但他老成持重,道:“大人作何安排,咱家不敢多过问,只是大人到西北后,应以安定人心为主。鞑靼人经历两年前的溃败,怕是已难再掀起大的波澜,大人此番去,只是为加强军备,而非与鞑靼人开战……”

沈溪听到这话,立即明白过来,以谷大用的身份和立场,不主张开战。

沈溪道:“此事毋须谷公公提醒,本官其实对这次行程已有计划,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开启战端,这也是本官对谷公公和西北将士的承诺。”

谷大用听到这话,稍微放心了。

但他还是有些担心,以他对沈溪的了解,这个年轻人就是个战争狂人,走到哪里都会惹是生非,现在嘴上说得好好的不开战,指不定到西北后,一看形势不错,就带着兵马杀进草原了。

大草原对大明来说,是个有去无回的地方。

就算是太宗皇帝,当年也没在西北战事中落得什么好,正是在他第五次征讨蒙古途中于榆木川病逝,自那以后,大明便由攻转守,逐渐丢失长城外的土地。

第一六七二章 借人不得

居庸关内一片平静,沈溪心情却无法平复下来。

在为京城的事情感觉惋惜的同时,沈溪也在为自己的将来筹谋。

诚然,刘瑾把持朝政,或许会对大明江山社稷造成一定危害,却可以让朱厚照直接掌握实权,快速跨越弘治朝到正德朝的转折。

刘瑾的存在有其特殊意义。

如果没有朱厚照跟文官集团的利益冲突,就不会有刘瑾横空出世。朱厚照迟早要掌权,在他被文官集团压抑得尚浅的时候掀起一场风波,总好过于被压抑多年后再集中爆发要好许多。

大明历史上有过先例,三杨辅政之下郁闷不得志的英宗,一旦让其从压抑中解脱出来,就创造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大事件,危及大明社稷。

还有后来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之争。

张居正当国十年,独揽朝政大权,结果张居正尸骨未寒便被抄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张居正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惨不忍睹,这一切都是因为万历皇帝觉得自己被压制得太惨,所以展开的报复。

事实上,没了约束的万历皇帝,就此沉溺酒色、财货,一手把大明推向绝境。

云柳在天明前赶到居庸关,她持有沈溪手令,因而能在夜晚通关。

入城后云柳直接拜见沈溪,带来京城最新情况。

“大人,刘瑾刘公公现已贵为司礼监掌印,而张苑张公公执掌御马监,且以御马监掌印之身执领东厂,听闻刘公公在陛下面前提出复开西厂……”

云柳就是厂卫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些消息分外敏感,所以汇报得非常详细。

沈溪听了半晌,认真问道:“你干娘对此有何意见?”

云柳回答:“卑职回去后并未去见干娘,不过听闻这个结果在东厂和锦衣卫中引发轩然大波,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差事担忧。之前有传闻,锦衣卫中一名叫钱宁的百户,深得陛下宠信,可自由进出宫门……”

沈溪点头:“那日我回朝,在宫外觐见陛下时看到过钱宁。此人倒是有几分狠劲,为表达忠心居然连自己的妻子都送给陛下享用,简直不可理喻!”

云柳瞠目结舌,没想到世间居然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愣了好一会儿才道:“如此看来,京城一些传闻并非空穴来风,听说钱宁在民间大肆搜罗美女,且以已婚妇人居多,至于送到何处便不知晓了。”

“有些事,就算你明白,也要装糊涂。”沈溪提醒道,“钱宁要做什么,跟你调查的事情无关,涉及陛下,一定要小心谨慎,任何消息走漏都会带来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

云柳恭谨地道:“是,大人,卑职记下了。”

“嗯。”

沈溪点头,“你和熙儿刚回来,好好休息,过几日我有任务交托给你……根据三边急报,鞑靼寇边愈发激烈,不过我判断鞑靼人的攻势持续不了多久,但为避免两年前的情况再次发生,我一定要弄清楚三边以及宣大一线鞑靼人的具体情报,这件事只能交托给你。”

云柳显得很自信:“请大人放心,卑职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在沈溪面前,云柳从来都是精神抖擞,充满斗志,让人觉得这是个永远不会倒下的女强人。但女强人始终会有一天撑不下去,沈溪不知道云柳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因为连他自己能撑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

……

出了居庸关,再往西走,风声突然紧了起来。

官道沿途都在戒严,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骑兵,其中以快马传驿或者传递战报的斥候居多。

每次沈溪都会拦下人问询具体情况,他不想有任何消息错漏,因他是以三边总督之身问话,就算护送的公文再紧急,这些斥候也只能停下接受质询。

按照计划,沈溪原本不打算走宣府,直接折道南下,但最新的消息是北上的湖广兵不明路途,直接走平型关、雁门关到朔州,因而之前他制定的在蔚州以西的瓮城口驿会合的打算落空。

在身边只有三百余官兵护送的情况下,沈溪担心遭遇鞑靼人大股骑兵,不得不选择北上宣府。

大明长城防线修建两年多,可仍旧有很多地方城墙没有修复,鞑靼骑兵要进入大明腹地并不太困难,但因大明各城塞兵马驻扎相对齐备,鞑靼骑兵也不敢太过深入,免得被明军阻截在大明腹地。

任何时候,孤军深入都不是好选择,尤其是在大明军事兴盛之时。而明军兴盛的源头,正是两年前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十月二十九,沈溪一行抵达宣府,宣大总督靖远伯王宪亲自出城迎接。

王宪乃正统、景泰年间名臣王骥后代,算是勋贵中的代表人物,跟弘治三年进士后来做到兵部尚书的王宪同名,不过如今另外那个王宪尚在京担任御史,远没有靖远伯王宪这般风光。

沈溪第一次见王宪,二人在城门寒暄后一同乘坐马车来到城中督抚衙门,王宪没有摆下宴席接待,一切都简简单单。

宾主坐下,王宪询问沈溪履任三边总督后的军事策略。

沈溪没有回答,而是问道:“王将军坐镇宣大已有一段时间,边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如今鞑靼在三边及宣大一线出没,非常危险……不知王将军手下有多少人马可调用?”

王宪见沈溪不回答自己的问题反而发问,有些不悦,虽然他为人没朱晖那么嚣张霸道,但终归有着勋贵的骄傲,当下道:

“之厚,无论宣大之地有多少人马,都不该由你调用。诚然,你在西南时统御六省兵马,但在这里,没有京师调令,就算你想抽调一卫兵马也不现实。”

这话大有给沈溪来个下马威之意。

沈溪不想跟王宪争论什么。

二人官职相当,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照理沈溪地位远在王宪之上,但却不能强迫对方做什么。

沈溪解释道:“在下过宣府,身边亲随不多,若鞑靼人大举来袭,无力阻隔,难以安全抵达延绥……若是出什么事情……”